《書信鑒賞·友書·答司馬諫議書》注釋與鑒賞
宋·王安石
某啟①: 昨日蒙教,竊以為與君實游處相好之日久②,而議事每不合,所操之術多異故也③。雖欲強聒④,終必不蒙見察,故略上報⑤,不復一一自辨。重念蒙君實視遇厚,于反復不宜鹵莽⑥,故今具道所以⑦,冀君實或見恕也。
蓋儒者所爭,尤在于名實⑧,名實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今君實所以見教者,以為侵官、生事、征利、拒諫⑨,以致天下怨謗也。某則以謂受命于人主,議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⑩,不為侵官;舉先王之政⑪,以興利除弊,不為生事;為天下理財,不為征利;辟邪說,難壬人⑫,不為拒諫。至于怨誹之多,則固前知其如此也。人習于茍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國事、同俗自媚于眾為善⑬。上乃欲變此⑭,而某不量敵之眾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則眾何為而不洶洶然⑮?盤庚之遷,胥怨者民也⑯,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盤庚不為怨者故改其度⑰,度義而后動⑱,是而不見可悔故也。如君實責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為,以膏澤斯民⑲,則某知罪矣;如曰今日當一切不事事⑳,守前所為而已㉑,則非某之所敢知。
無由會晤,不任區區向往之至㉒。
[注釋]① 某: 作者自稱。② 與君實游處相好之日久: 司馬光《與王介甫書》:“自接侍以來十有余年,屢嘗同僚?!庇翁帲?交游相處。③ 所操之術: 所持的政治主張。術: 指治國之術。④ 強聒(guō): 勉強解說。聒: 啰唆。⑤ 略上報: 簡單地復信。⑥ 鹵莽: 魯莽。⑦ 具道所以: 詳細說明所以如此的理由。⑧ “蓋儒者所爭”二句: 謂儒者特別重視綜核名實,即名實必須相符。⑨ 侵官: 謂添設新機構,侵奪原有機構的職權。生事: 認為變法生事擾民。征利: 謂設法生財,與民爭利。拒諫: 拒絕接受反對者的意見。⑩ 有司: 各部門負專責的官吏。⑪ 舉: 興辦,實施。先王: 指古代的賢君。⑫ 難壬人: 駁斥巧辯的小人。⑬ 同俗自媚于眾: 附和世俗,討好眾人。⑭ 上: 皇上,指宋神宗趙頊。⑮ 洶洶: 形容喧擾。⑯ “盤庚之遷”二句: 盤庚將欲遷居,而治于亳。民皆戀其故居,不欲移徙,咨嗟憂愁,相與怨上。⑰ 度: 指遷都的計劃。⑱ 度(duó): 動詞,考慮。⑲ 膏澤斯民: 加恩惠于人民。 ⑳ 事事: 做事。㉑ 守前所為: 遵守祖宗的陳規舊法,不予改革。㉒ 不任區區向往之至: 表示衷心敬仰之意。
[作者]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晚號半山。撫州臨川(今屬江西)人。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慶歷進士。神宗熙寧二年(1069年)官參知政事,推行改革,史稱熙寧變法。次年任宰相。熙寧九年退居江寧(今南京),封荊國公,世稱王荊公。王安石博學多才,為文雄健峭拔,被列為“唐宋八大家”之一。有《臨川先生文集》。
[鑒賞]熙寧變法,震駭全國,朝野洶洶。以司馬光為首的保守派,更對新法恨之入骨。司馬光寫了一封長達三千多字《與王介甫書》,攻擊新法,要求恢復舊制。而作者僅用三百多字,寫下這封回信。
信甫落筆,王安石就抓住了“所操之術多異”這個要害,指出意見分歧的源始。然后又各出一句,分別駁難司馬光所列: 侵官、生事、征利、詎諫、致怨五大罪狀。寥寥數語,卻讓人感到神完氣足、干脆有力,真可謂簡練峭拔之至。清劉熙載曾評:“只下一二語,便可掃卻他人數大段,是何等簡貴!”反觀司馬光長文,與此信相比,確顯臃腫軟弱。另值得一提,作者在此雖理足氣盛,卻全無咄咄逼人之勢,時見坦誠懇切,不愧為歷代流傳的古代尺牘精品。
上一篇:《書信鑒賞·友書·答盧諶書》注釋與鑒賞
下一篇:《書信鑒賞·友書·答呂毉山人書》注釋與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