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六計,走為上計
“三十六計,走為上計”意思是指在戰爭中,敵我力量相差懸殊,自己處于劣勢,只有撤走才是最好的辦法。出自《資治通鑒·齊紀七》:“是時上疾已篤,敬則倉猝東起,朝廷震懼。太子寶卷使人上屋,望見征虜亭失火,謂敬則至,急裝欲起。敬則聞之,喜曰:“檀公三十六策,走為上策,計汝父子唯有走耳!”蓋時人譏檀道濟避魏之語也。敬則之來,聲勢甚盛,裁少日而敗。”
王敬則為南朝齊高帝蕭道成取得皇位立下汗馬功勞,受到眾人的敬重。蕭道成死后,武帝繼位,武帝死后昭業繼位。不久,蕭鸞采取陰謀手段殺死昭業和他的弟弟昭文,篡得帝位,號稱明帝。蕭鸞登上帝位,擔心兄弟和后輩推翻他,便殺掉了蕭道成的二三十個兒孫。一些老臣舊將也被他除掉。王敬則也是被猜忌的對象。
蕭鸞雖然表面上對王敬則很尊敬,內心卻處處防備他,派人監視他。當時王敬則任會稽太守,離朝廷遠,蕭鸞極不放心。
一天,蕭鸞把王敬則在京都的兒子王仲雄叫來,遞給他一把焦尾琴,說:“我聽說你琴彈得好,請你試一下吧!”
王仲雄調準琴弦,邊彈邊唱,唱了一首民歌,歌詞是:“常嘆負情依,郎今果行許……君行不凈心,那得惡人題!”
蕭鸞聽了這個曲子,心里更加懷疑,忙派張瑰為平東將軍、吳郡太守,領兵秘密監視著王敬則。
王敬則聽到這個消息,惱羞成怒,當即起兵叛變,領兵向京都建康進發。王敬則的一萬兵馬渡過錢塘江,打敗張瑰的兩千守兵,張瑰嚇得逃跑了。跟隨王敬則的百姓有十幾萬人,他們手拿鐵鍬、鋤頭,占領沿途各縣,殺掉縣令,直逼京口。
蕭鸞正生病臥床,聽說王敬則起兵反叛朝廷,非常驚駭,滿朝文武大臣全都嚇得失魂落魄。蕭鸞的兒子蕭寶卷叫人爬上房頂瞭望,看見征虜亭上火光沖天,以為叛軍已經到來,蕭寶卷嚇得連衣服都顧不上換就要逃跑。
這件事傳到王敬則耳朵里,他得意地說:“嘿嘿,三十六計,走為上計,我料他蕭鸞父子唯有逃跑這條路啦……”
可是不久,王敬則因寡不敵眾,軍隊又被河水所阻,遭到失敗,他自己也被守軍殺死。古代兵法所說的三十六計,是:
第一套勝戰計:瞞天過海、圍魏救趙、借刀殺人、以逸待勞、趁火打劫、聲東擊西。
第二套敵戰計:無中生有、暗度陳倉、隔岸觀火、笑里藏刀、李代桃僵、順手牽羊。
第三套攻戰計:打草驚蛇、借尸還魂、調虎離山、欲擒故縱、拋磚引玉、擒先擒王。
第四套混戰計:釜底抽薪、渾水摸魚、金蟬脫殼、關門捉賊、遠交近攻、假途伐虢。
第五套并戰計:偷梁換柱、指桑罵槐、假癡不癲、上屋抽梯、樹上開花、反客為主。
第六套敗敵計:美人計、空城計、反間計、苦肉計、連環計、走為上。
上一篇:一丘之貉
下一篇:上行下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