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信鑒賞·友書·報任安書(節選)》注釋與鑒賞
漢·司馬遷
夫人情莫不貪生惡死,念親戚,顧妻子;至激于義理者不然,乃有不得已也。今仆不幸,早失二親,無兄弟之親,獨身孤立,少卿視仆于妻子何如哉?且勇者不必死節,怯夫慕義,何處不勉焉!仆雖怯耎欲茍活,亦頗識去就之分矣②,何至自湛溺累紲之辱哉③?且夫臧獲婢妾④,猶能引決⑤,況若仆之不得已乎?所以隱忍茍活,函糞土之中而不辭者⑥,恨私心有所不盡,鄙沒世⑦而文采不表于后也。
古者富貴而名摩滅,不可勝記,唯俶儻非常之人稱焉⑧。蓋文王拘而演《周易》⑨,仲尼厄而作《春秋》⑩;屈原放逐,乃賦《離騷》B11;左丘失明,厥有《國語》B12;孫子臏腳B13,《兵法》修列;不韋遷蜀,世傳《呂覽》B14;韓非囚秦B15,《說難》、《孤憤》;《詩》三百篇B16,大氐賢圣發憤之所為作也B17。此人皆意有所郁結,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來者。乃如左丘明無目,孫子斷足,終不可用,退論書策,以舒其憤,思垂空文以自見。仆竊不遜,近自托于無能之辭,網羅天下放失舊聞,考之行事,稽其成敗興壞之理B18,凡百三十篇。亦欲以究天人之際B19,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草創未就,適會此禍,惜其不成,是以就極刑而無慍色。仆誠已著此書,藏之名山,傳之其人B20,通邑大都,則仆償前辱之責B21,雖萬被戮,豈有悔哉!然此可為智者道,難為俗人言也。
且負下未易居B22,下流多謗議B23,仆以口語遇遭此禍,重為鄉黨戮笑B24,污辱先人,亦何面目復上父母之丘墓乎?雖累百世B25,垢彌甚耳!是以腸一日而九回B26,居則忽忽若有所亡B27,出則不知所如往。每念斯恥,汗未嘗不發背沾衣也。身直為閨閣之臣B28,寧得自引深臧于巖穴邪B29?故且從俗浮湛,與時俯仰,以通其狂惑B30。今少卿乃教以推賢進士,無乃與仆私指謬乎B31?今雖欲自雕瑑曼辭以自飾B32,無益,于俗不信B33,只取辱耳。要之死日,然后是非乃定。書不能盡意,故略陳固陋。
[注釋]① 任安: 字少卿,滎陽(今滎陽東北)人。漢武帝時,初為大將軍衛青舍人,遷益州刺史。后任北軍使者護軍時,因對戾太子的態度不明朗,被武帝所殺。② 耎: 通“懦”,懦弱。去就之分: 何去何從,這里有舍生就義之意。③ 湛溺: 陷入。累紲(léi xiè): 系囚犯的繩索,引申為囚禁。④ 臧獲: 古代對奴婢的賤稱。⑤ 引決: 自殺。⑥ 函: 陷入。糞土之中: 指監獄污穢之地。⑦ 鄙: 慚愧。沒(mò)世: 身死之后。⑧ 俶儻(tì tǎng): 卓越豪邁。⑨ “蓋文王拘”句: 相傳周文王被拘羑里時,推演八卦為六十四卦,成為《周易》一書的綱要。⑩ “仲尼厄”句: 孔子周游列國,在陳、蔡遭到圍攻和絕糧的困厄,回到魯國作《春秋》。⑪ “屈原放逐”二句: 屈原,楚國人,偉大詩人,《離騷》是其代表作。司馬遷在《屈原傳》中說《離騷》作于懷王疏遠屈原之后,與此有所不同。⑫ 左丘: 春秋時魯國史官左丘明。《國語》: 先秦時一部國別史,相傳為左丘明所作。⑬ 孫子: 戰國時軍事家。臏腳: 古代斷足之刑。⑭ 不韋: 呂不韋,秦始皇初年為相國,使其門客著《呂氏春秋》,亦名《呂覽》。遷: 謫貶。這里是說不韋有罪遷蜀后,《呂覽》流傳于世。⑮ 韓非: 戰國時著名思想家。為李斯所讒,下獄死。⑯ 《詩》: 即《詩經》。⑰ 大氐: 大抵。⑱ 稽: 考察。⑲ 天人之際: 從自然到人事。⑳ 其人: 能為己傳書的人。㉑ 責: 通債。㉒ 負下: 負罪的情況下。未易居: 不容易處。㉓ 下流: 比喻卑下受污辱的地位。㉔ 戮笑: 辱笑。 ㉕ 累百世: 言積至百世。累: 積累。㉖ 腸一日而九回: 謂痛苦憂思在心中翻來覆去回蕩。㉗ 忽忽: 恍恍惚惚。㉘ 身直為閨閣之臣: 簡直像做了宦官。閨閣: 宮中小門,指皇帝內廷深密之地。㉙ 自引: 自己引身而退。臧: 通藏。㉚ 通: 抒發。狂惑: 指內心的悲憤和矛盾。㉛ 謬: 違背,相反。㉜ 雕瑑(zhuàn): 刻鏤,琢磨。曼: 美好。㉝ 不信: 不見信于人。
[作者]司馬遷(約前145或前135—?),字子長,夏陽(今陜西韓城南)人。早年游歷各地,考風俗,采傳說。后繼父司馬談之業任太史令。曾對歷法進行改革。因替李陵辯解,得罪下獄,受腐刑。出獄后任中書令,終于完成《太史公書》,后稱《史記》。是我國最早的紀傳體通史,對后代史學、文學均有深遠影響。
[鑒賞]這封信是太史公的自述之作,對其下獄受刑經過,著書立說的志向,道敘頗詳,這里僅節選其后半部分。前人曾評此信要點在“受辱不死,著書自現”。確實,司馬遷以其罕世之才,遭此奇恥大辱,決無偷生之理。然他甘愿隱忍茍活,就是為了這部學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彪炳后世的《史記》。文中,作者時而低回掩抑,郁悒幽憤,如山間溪流,千回百折,披肝瀝膽,如泣如訴;時而激昂慷慨,淋漓悲壯,如江海之氣,橫空盤出,摩蕩六虛,涵混蒼穹。故清代吳楚材評說:“其感慨嘯歌,大有燕趙烈士之風。憂愁幽思,則又直以《離騷》對壘。文情至此極矣。”此文對后世影響極大,尤以“發憤著書”一說,鼓舞歷代無數文人志士為理想而奮斗不息。
上一篇:收藏手記·瓷器銅器篇·手爐·:物以稀為貴
下一篇:《書信鑒賞·友書·報劉一丈書》注釋與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