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手記·瓷器銅器篇·宣爐真偽標準之我見
雙耳八卦銅爐(清)
宣德爐,亦稱宣爐。按照通常的說法,明宣宗宣德年間(1426—1435 年)用風磨銅制成的銅爐稱為“宣德爐”。從這個概念出發,宣爐判定很簡單,但實際情況并非如此。多年來,人們對宣德爐的辨別標準始終含糊不清,對其真偽界定也是眾說紛紜,莫衷一是。我認為這個問題的出現與明清時代銅爐在其發展進程中所發生的復雜多變的情況有直接關系,分清這個問題不能丟開宣德以后銅爐鑄造的相關歷史。
人們知道,真正在明朝宣德年間制模澆鑄的銅爐其實寥若晨星。有史書記載說,共鑄 3365 件,有的則說鑄了 5000 余件,包括鼎、彝、乳爐、敦爐、鬲爐、缽爐等。這種爐是宮廷上品,早在明朝中期已有富豪和收藏家以重金購求,據說到明晚期,一件宣爐價值白銀數萬兩。以后其價始終未跌。而就在宣德本朝鑄爐身價不減的同時,宣爐的仿造也開始興盛起來,有的雖是打著仿宣的幌子,所鑄銅爐的質量和品位并不低劣。
談到明清的宣爐仿制,首先應涉及的便是吳邦佐。吳氏本是參與鑄造宣爐的官員之一,宣爐停鑄后,他照宣爐之法,雇用鑄造宣爐的工匠自行鑄冶,故其所鑄之爐與宣器不相上下。與吳邦佐同時仿造的還有高氏、且閑主人等,所鑄之爐亦甚佳妙。明嘉靖初,又有學道的仿制;明萬歷、天啟間,京師有施念峰的仿制,稱為北鑄;萬歷末,金陵有甘文堂的仿鑄,稱為南鑄;蘇州有蔡家的仿鑄,稱為蘇鑄。他們均以仿制宣爐著稱于世。其后,吳中徐守素、周文甫及湯子祥等均是仿制宣爐的好手,所鑄之器足可媲美“真宣”。清雍正、乾隆兩朝仍有仿宣高手,如巴格所仿與真宣爐也很接近。民國趙汝珍《古玩指南》稱:“宣德爐綜計不過五千余座,在當時深藏禁內,平人無從得見,幸賴仿制諸賢廣為冶鑄,使社會得開眼界,仿制偉績不宜泯也。”
由于宣廟名器世所罕見,明中后期和清前期的仿宣器物甚為珍貴,價值不菲。《中國文物海外拍賣圖錄》載有幾件晚明和清初的宣爐仿品,相當精美。其中,明末清初的銅鎏金瑞獸雙耳爐,徑24.5厘米,有“云間胡文明制”款,成交價 86.2501萬港元;晚明銅螭龍紋香爐,高 32厘米,有“大明宣德年制”款,成交價 16.1 萬港元。
清朝末年和民國年間所鑄大批偽制宣爐與明代中后期和清前期的大不相同,與真宣的內質和外觀相差甚遠。據稱,舊時北京前門大街東有兩個雜貨鋪,即專以仿制宣爐為業。他們往往在市上收買大批破舊銅爐,磨去原來的顏色,再使其光亮如金,有的則敷上另一種顏色,如瓦塊、豬肝、土紅等色,以假充真,銷往北京、上海與外洋,收藏者常為其所欺。此外,打磨場、東大市、炭兒胡同等處也有專門偽鑄宣爐的。他們用普通的黃銅鑄成香爐,再用顏料煮成各種顏色,稍佳者敷以點金,冒充金點爐,以獲取高價。還有的作偽者將舊爐鍍金,以充鎏金宣爐。
由于民國以來市面上偽制宣爐大肆泛濫,收藏者害怕上當,無意購買,古玩店的宣爐生意也蕭條起來。“七七事變”以后,收藏宣爐的人更少了,古玩商手中的宣爐無論真贗都賣不出去。當時北京雅韻齋這個以經營宣爐為主的古玩鋪因生意不佳險些砸了飯碗。
現在古物市場的宣爐偽品,除了一部分為民國所制外,還有的是蘇州等地的新制,大約有近 10 種爐型,底部鑄有“大明宣德年制”、“琴書侶”、“瑞父齋”、“珍玩”、“張鳴岐制”之類的款識。
鑒于上述情況,宣爐如何界定?真偽如何區分?筆者在實踐中總結出“三辨四觀”,供藏家參考。
真宣與仿宣之辨。前面提到,嚴格意義上的宣德爐實際上只鑄造了幾千件,且多陳設于宮廷、神廟。經過數百年滄桑,人事迭變,真正的宣廟名器難以得見。也是因為真宣太珍稀了,所以仿宣出現,以致其精美程度與真宣不分軒輊。比如明末清初的仿制就已接近宣爐真品。面對這種情況,再加上真宣與仿宣很難有明確的認定,有人干脆把年代較早的仿宣精品也列入“宣爐”之列,與“真宣”同等看待。筆者以為,將宣德年間的宣廟之器稱為“宣德爐”可以看作是宣爐狹義的概念,將真宣與仿制高妙且今又不可多得的銅爐統稱“宣德爐”可看作是宣爐廣義的概念。這種說法是否合適,有待商榷。但不管怎么說,宣廟真器固然珍貴無比,那些明清所制銅爐,只要造型美、完整、銅質佳,都具有一定的收藏和賞玩價值。
銅海棠形獸耳香爐 (清)
“大明宣德年制”六字楷書款
精爐與劣爐之辨。所謂精爐是指明朝以來至清乾隆年的仿宣珍品。劣爐是指清朝末年至民國年間所鑄偽制銅爐,多銅質粗劣,品格卑俗。精爐與劣爐相比,前者收藏空間較大,后者收藏價值甚低。有位先生家中存有一件無款鳳眼爐,主人說其上輩是國民黨高官,東西自然錯不了。其實這件東西銅質枯槁,手感粗糙,一看便知是清末民初制造的劣爐。不少玩家接觸到的還是這類劣爐。
舊爐與新爐之辨。從現今行情上看,凡舊品,不管是真宣還是仿宣,是精爐還是劣爐,均有價值上漲的趨勢。而近年坊間制作的銅爐,或意在騙人,或純粹是作為工藝品供人賞玩,并無收藏價值,其價位僅在百元或數百元間。然這類爐也常在古玩鋪見到,以宣爐面目出現,以高價蒙人,藏家對此應留個心眼。
筆者以為,今人購藏宣爐,再糾纏是否為宣德年間所造還是后來的仿品,已無太大意義,重要的是從觀察爐的重量、顏色、形態和款識入手,斷其年代和優劣。
一觀重量。爐之精品,其銅質之佳可以想見。由于銅質好,多數重量壓手,感觀細膩。仿品銅質枯劣,重量較輕。鑒別時翻底足,如果銅質不好,即可斷為偽制;再掂掂分量,如感覺輕飄,可斷為民國偽制。現在有些新爐,銅質厚重,但锃光閃亮,可從外觀上加以判斷。
二觀顏色。宣爐的色澤是很難偽造的,其精品妙在全器有一種發自內質的精華,似一層珠光寶氣籠罩全器,望之又如一柔物,溫潤而斑斕,用火燒之,色彩鮮麗變幻。如果是鎏金爐,則色澤锃亮黃潤,寶氣內涵,珠光外現,澹澹穆穆,五毫金粟隱躍于膚理之間。無鎏金者,色澤古黯,包漿自然而內含奇光。偽造者外光奪目,內質理疏槁然,質地色澤雖黃,卻無真器之金黃落目或殘金斷續。
三觀形態。宣爐形態莊嚴而華美。明代張應文《古董秘訣鑒定新書》里提到,宣德間銅器,法式極雅致,但有花紋的特別少。后來的精仿之爐雖有些裝飾,然線條優美,華貴雍容。如中國嘉德拍賣一件明“玉堂清玩”款灑金銅三足香爐,該爐三足圓腹,素頸雙耳,器型典雅,銅爐胎質厚重,通體灑金片,光彩亮麗。爐身包漿完好,四字篆書刻款,篆法古樸,雕刻規整。估價 4 萬—6萬元,成交價 9.35 萬元。而大凡偽品,多數形劣而笨拙,極少看到這種古樸典雅的形態和線條。
四觀款識。宣爐之款雖有鑄刻之不同,然而字字完整,自然流暢,并且款地明潤,與爐色一致,其芝麻地亦顆顆圓熟晶瑩,與爐身同色。偽造者皆生硬粗澀。其中凡鑄有“大明宣德五年監督工部官臣吳邦佐造”或“工部員外臣李澄德監造”等款的大都不能列入宣爐之列。據考證,宣德只在三年鑄爐,五年以后并未鑄爐;而且三年所鑄各爐幾千件中,無一件落監督官之名的,僅此就足以斷定這類爐是必假無疑的。有人總結出大明宣德爐的幾種款式有“宣”、“宣德”、“宣德年制”、“大明宣德年制”四種,而且“宣”字點不過橫,“德”字少一橫。這些均可作為參考。
上一篇:收藏手記·名人字畫篇·審慎冷靜·穩操勝券
下一篇:《書信鑒賞·家書·家戒》注釋與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