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加利亞〕季米特爾·瓦西列夫《反對星期二的斗爭》全文|賞析|讀后感
〔保加利亞〕季米特爾·瓦西列夫
領退休金的馬諾爾·哈吉克拉西米羅夫受到了一生中最大的精神創傷。 那是在他收到五封回信, 被正式通知“已考慮到社會輿論”云云,從而取得了“反對星期二”斗爭的勝利,并為之額手稱慶之后……
我們還是從頭說起吧。事情起源于一個令馬諾爾為之大傷腦筋的發現: 他家附近地區的四家牛奶商店,星期二全都關門休息!他,一個勞苦功高的退休者,為了半磅牛奶,不得不早起,在人滿為患的電車上擠來擠去。一身老骨頭擠裂了不說,七個月的小孫子的早餐,將要被耽誤一個小時!
馬諾爾·哈吉克拉西米羅夫不得不拿起筆,寫信告狀。信寄到所有有關部門,寄到各報編輯部,甚至寄到了“計劃生育委員會”。
馬諾爾展開了一場“反對星期二”的堅決斗爭。
馬諾爾終于收到了五封帶有編號和蓋有公章的復函。函中告知,馬諾爾所在地區牛奶商店的休息日將作變更。
馬諾爾欣喜若狂。收信后頭一個星期二,他特地到幾家牛奶商店周游了一遭,看到他們都在營業,簡直得意極啦!
馬諾爾邀請親友,慶祝這一“輝煌”的勝利。他高興得連連搓手,不由地哼起了為年輕一代所鮮知的《“馬熱斯蒂克”輪船歌》。
入夜,他興奮得在床上輾轉反側,久久不能成眠,心靈為快樂所陶醉。
第二天……萬沒料到,第二天他轉遍了四家牛奶商店,看見家家都是鐵將軍把門,門上清一色地掛著漂漂亮亮的新牌子,上面寫著: “休息日——星期三。”
(濮傳錚 譯)
選自《周末》1983年5月21日
【賞析】 這篇微型小說的諷刺鋒芒,指向那些無視群眾利益的經營者以及高高在上、尸位素餐的大小官僚,——明眼人一看便知,無須詮釋。
值得玩味的是,小說家以特有的機智,捕捉并表現了來自生活的機趣。作為諷刺小品,它的機趣不在于賣弄幽默,插科打諢;真正有藝術魅力的機趣, 應當是對人生、 對事物本質的有力“穿透”, 一種“虧他想得出來”的妙著。
出售牛奶,本應考慮到用戶的方便,然而,馬諾爾所在地區的牛奶商店偏偏在星期二全都關門休息。這已經夠“損”的了。然而(又是一個轉折!),當他們煞有介事地接受用戶的批評意見之后,又都正兒巴經地掛起了漂漂亮亮的新牌子:“休息日——星期三”! 作者沒有用漫畫的筆觸去勾勒這些“商界老爺”的臉譜,而是平平淡淡地、不事聲張地敘寫了他們如何“虛心”地接受群眾的意見,如何“迅速”地制定了嶄新的章程。這種“改進”,實際上是“朝三暮四”的騙猴兒的把戲,但他們卻進行得有板有眼,莊嚴慎重,委實叫人啼笑皆非! 整個故事的結局竟是如此這般,“絕” 透了,真虧這些老板們想得出,也真虧作者能寫得出!這是小噱頭嗎? 不,它是從生活的漩渦中捕捉來的一朵渾濁得令人定睛審視的飛沫。當人們同馬諾爾老人一起望著那些新牌牌唏噓慨嘆時,能不洞若觀火地體察到:世界上難以對付的倒不是那些頂著合理批評堅決不改的 “頑石”,而是那些表面上接受批評、骨子里頭依然故我的滑溜溜的“面條”。機智的筆墨只需少許便能驅散一片迷霧。這篇小說的作者,就有這種只伸出一個小指頭便把一張生活的窗紙兒捅破了的能耐。
機趣,常常與夸張和廓大聯系在一起。巧妙的藝術夸張,可以幫助讀者洞察生活的幽徑,明辨紛紜萬象的個中奧妙,從而產生一種駕馭世事人生的自信與自豪。《反對星期二的斗爭》,這標題本身就帶有強烈夸張的意味。通篇讀來,我們的第一印象便是馬諾爾老人英勇斗爭的風采。這位退休金領取者曾經“勞苦功高”地奮斗了大半生,如今,又“勞苦功高”地為“反對星期二”而展開了一場不知疲倦的、不達目的誓不罷休的 “堅決斗爭”。他的“斗爭”竟然贏得了“社會輿論”的支持,竟然感動了“所有有關部門”,“各報編輯部”以及“計劃生育委員會”的大大小小的領導者們,而且,居然獲得了令人“欣喜若狂”的“輝煌”的勝利……這種描述,分明是竭力夸張,顯得荒誕而又喧鬧。但是,它的思想意蘊卻是結結實實的,擲地有聲的。當馬諾爾老人的“斗爭”大獲全勝時,小說緊接著一個陡轉: “第二天……”,勝利者遭到了無情的愚弄,所有的“輝煌”剎時間灰飛煙滅。小說為讀者制造了強烈的“反差”,所有的夸張都是為了在讀者的心靈接受機制上形成一個興奮的亮點, 而后略略運腕, 將它熄滅,產生一種若有所失的短暫的迷惘,進而大徹大悟,迸一聲:“豈有此理啊,官僚們!”很明顯,作者并非為夸張而夸張,并不是隨心所欲地將小題大做; 他導演的這一幕小小的“鬧劇”,實際上是把生活中某些事物放到藝術的“哈哈鏡”下,使其廓大,使其變形,產生一種振聾發聵的效果。基于這一點,作者在運筆落墨時,又十分注意分寸,努力使夸張和荒誕植根于世俗生活的堅實土壤。他寫的“牛奶事件”分明是日常生活中叫許多凡夫俗子頭痛的事;他寫老馬諾爾擠電車為半磅牛奶奔波,更是按跡循蹤,不敢稍加穿鑿,連不惹眼的細節也交待得一清二楚。如此道來,小說就顯得夸而不誣,飾而有節了。
特別值得人們欣賞的,當然是小說中這位可愛、可親、可敬、可嘆的馬諾爾老人了。他是一位好公民,為了社會民眾的公益,他可以不辭辛勞,奔走呼號;他是一位好爺爺,為了小孫子的早餐,他干愿擠裂一身老骨頭; 他還是一位樂天派,一位好歌手,一位善于投訴者,一位多血質的易于激動的漢子,一位咬住不放的“老牛筋”,一位時而聰明時而幼稚的角色……歸根到底說起來,他是一位不可多得的“白發孩童”,有一顆拳拳的、透明的赤子之心。如果人世間多一些這樣的童心未泯的人物,世界大概就年輕得多了!
(高永年)
上一篇:《友好的報答》全文|賞析|讀后感
下一篇:《取水姑娘和仙女的故事》全文|賞析|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