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格雷夫斯《友好的報答》全文|賞析|讀后感
〔美〕格雷夫斯
一九五六年我生兒子那時,在醫院里和一位年輕婦女住一間病房,她在同一天也生了一個兒子。也許是由于我的雙親開有一家花店吧,我們的病房里很快就充滿了玫瑰花的甜香。
在第七次給我送來花束時,我卻感到有些不安起來,因為和我住同屋的婦女從沒有收到過一朵鮮花。她坐在床邊,探身欣賞著剛剛送到的花束。她年輕、漂亮,但她褐色的大眼睛中的某種神情使我感到對她這樣的年紀來說,似乎已經歷了過多人生的艱難和憂傷了。我感到她過去也總是只能欣賞別人的花朵。
“我在這兒一直過得很愉快。”她似乎看出了我的心思, 而想要讓我放心才這樣說,“我真有幸能和你作伴。”
不過,我依然覺得有些不自在。要是有那么一種神奇的按鈕,我只要一按就能消除她眼中的憂郁,那該有多好哇!不過,我想至少我還可以給她搞點花來。那天當我父母來看望我時,我便要他們給安也送點花來。
正當我和安用完晚餐,鮮花就送來了。
“又給你送花來啦,”她笑著說。
“不,這回可不是給我的。”我看著卡片說,“這是給你的!”
安默默地長久地凝視著鮮花。她的手指在淺藍色的靴形磁瓶上撫摸著,又輕輕地觸摸每一朵插在瓶中的艷美的玫瑰花,似乎想把這一切深深地銘刻在心上。
“我該怎么謝謝你才好呢?”她終于柔聲問道。
我有點窘。對我來說,這一點點好意又算得了什么呢!
我在一九五六年那一天生的兒子成了我們夫婦的獨生子。將近二十一年來,他用愛和歡笑充實了我們的生活,使我們感到心滿意足。但是,一九七七年四月復活節的一個早晨,經過一場與癌癥進行的漫長而又痛苦的搏斗之后,他靜靜地死在我們的懷抱之中了!
喪禮是在家中舉行的。當我孤零零地跟兒子呆在一間彌漫著玫瑰花香的屋里時,有一個信差送來一小瓷瓶鮮花,直到我們乘車上公墓去的路上我才看了卡片:“獻給約翰·格雷夫斯——與你同一天出生在紀念醫院里的孩子和他的母親謹上。”
這時,我才認出多年以前我送給一位憂郁的年輕婦女的這只靴形瓷瓶,今天這瓶中又一次插滿了玫瑰。我和安早就失去聯系了。她根本不認識我們的兒子,也不知道他患病。她一定是看到報上的訃告了,我把卡片遞給坐在我身邊的媽媽,她也想起來了。
“這是一種友好的報答,”母親說。
幾天后,我們夫婦和家里人一起上公墓去給約翰掃墓。那瓶玫瑰還在墓邊,上邊堆放著高高的花圈和花枝。
“怎么會有人送這玩意兒作葬禮,”有人在說,“如果是為祝賀新生兒,那還差不多。”
“它原是為祝賀新生的,”我丈夫靜靜地說,“約翰降生在永生之國了。”我吃驚地瞅著他,我知道,對一個從來沒有直率地談及這類事情的人來說,說出這些話是并非輕而易舉的。
他抽出鮮花,將那只靴形瓷瓶遞給我。我捧著它,就象當年安所做的那樣,那手指撫摸著它,一邊思索著它所包含的種種含意: 我想到歲月流逝,但友誼依然常青; 我想起了記憶長河中的感激之情; 還有最重要的是新生的希望。現在正是這些在安撫著我們的心。
(唐若水 譯)
選自《外國微型小說選》
中國文聯出版公司1984年7月版
【賞析】 這篇小說的特點,關鍵在于它具有很強的“結構力”。
本來,這篇小說由于內容的時間跨度大,反映的生活矛盾并不驚心動魄,以此形成“結構力”,談何容易? 作者的高明之處在于: 采用 “局內視點”,即通過“我”——一位先是生活幸福美滿的產婦,后來愛子夭折的母親——的所見、所感、所思,剪裁二十一年的生活,使紛繁復雜的事物歸于相對的單純集中,在此基礎上細膩地描寫了兩幅“瞬間”的畫面。這兩幅畫面,一呼一應,一因一果,可謂是“投之以桃,報之以李”。小說的“結構力”,其源蓋出于此。
還應當指出的是: 這種“結構力”并不單是靠“巧”構成的,它具有非常深厚的思想內涵。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這是任何時代和國家的人所共同的。作為生活于文明社會的人們,理應相互友好、相互關心。這是兩幅“瞬間”畫面的共同指向。一九五六年時的“我”,在醫院里生了一個兒子,父母經常送來花束,其心情、生活,無不充滿了“玫瑰花的甜香”。但是,“我”并不是一味地陶醉在自己的“甜香”之中,而為同屋的婦女安從來沒有收到過一束鮮花“不安起來”,并為消除“她眼中的憂郁”,讓其父母為她送了一束鮮花。鮮花雖小,但帶給安的快樂是巨大的。 “安默默地長久地凝視著鮮花。她的手指在淺藍色的靴形磁瓶上撫摸著,又輕輕地觸摸著一朵插在瓶中的艷美的玫瑰花,似乎想把這一切深深地銘刻在心上。”安如此強烈深沉的興奮感激之情,以致使“我”發“窘”。二十一年之后,“我”的為“愛和歡笑”所充實的生活卻發生了巨大的不幸——兒子“靜靜地死在我們的懷抱之中了”。這時,安和她的孩子,及時地為“我”送來“一小瓷瓶鮮花”,使“我”與“我”的媽媽、丈夫全都感動不已。“我捧著它,就象當年安所做的那樣,用手指撫摸著它,一邊思索著它所包含的種種含意: 我想到歲月流逝,但友誼依然常青;我想起了記憶長河中的感激之情;還有最重要的是新生的希望。現在正是這些在安撫著我們的心。”今后“我”的一家將會如何呢?小說中雖然沒有寫,但是我們完全可以相信,友誼的鮮花,將會源源不斷地為他們送去甜香。由此可見,這兩幅“瞬間”畫面既是“巧”的組合,更是一闕綿綿不絕的“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的頌歌。別林斯基說過:“如果詩人給你描寫出來他底生活底特定瞬間,你就能講出在這瞬間以前和以后的他底整個生活。”我想,這篇小說所描繪的“瞬間”,確實具有牽一發而動全身的藝術功力。
(常根榮)
上一篇:《盧眉娘》全文|賞析|讀后感
下一篇:《反對星期二的斗爭》全文|賞析|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