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狐貍和葡萄》全文|賞析|讀后感
由于《狐貍和葡萄》這則伊索寓言傳播之廣泛,到了盡人皆知的地步,所以就往往拿它來和今人的生活、思想、情緒聯系起來,甚至成了一種“主義”,謂“酸葡萄主義”——艷羨而又不可得,在貶抑人家的虛幻中求取自我心理平衡。
以上是就這則寓言從思想內容方面影響后世而言。從文學方面,在它綿延的20多個世紀里,不斷有作家(例如克雷洛夫、列夫·托爾斯泰)取它來再創作, 直到我們的同時代人、 日本作家立原ぇか取它來寫成這么一則精彩的童話,足見其對后世文學影響的深遠。
這則故事從古希臘文譯成中文不過35個字。但這35個字到了立原ぇか筆下便被改成了有情節、有故事、有人物的豐滿而完整的童話。
在這則童話里,作家首先寫了狐貍饑餓,這才使它與葡萄發生故事聯系,成為故事的唯一發展線索; 作家沒有讓葡萄園一下就展現在狐貍的眼前; 作家充分注意到葡萄對狐貍的誘惑力是狐貍“摘”葡萄的原因,所以不但寫了葡萄的“甜”,還延擴開去寫了葡萄的“香”、“多”、“大”; “摘葡萄”是主要的、高潮性的情節,于是作家竭盡想象描寫之能事: 不僅寫“一次又一次地向上跳”,而且先寫摘陰面的綠葡萄,后寫摘陽面的紫葡萄; 最后才寫到狐貍“氣憤”,但氣憤歸氣憤,如山的葡萄,長得還是那么高,童話到此可以 “畫龍點睛” 了——酸!
如果只是理解到葡萄“酸”,這還是淺層的; 當我們感覺到狐貍“酸”,這童話就意味深長了。
狐貍是食肉動物,即使它饑餓時也未必向往葡萄,但童話寫得“煞有介事”,這就是童話的藝術效果了。
·韋葦·
狐貍和葡萄
從前有一只肚皮餓了的狐貍。
“啊啊,肚皮餓了啊,想吃東西啦! 不曉得哪里有好東西吃。”
狐貍邊走邊找吃的東西。
森林里什么也沒有。
原野上什么也沒有。
“為什么什么也找不到? 只要有一點點也好。難道甜的果實也找不到嗎?”
狐貍四下觀看。
于是看到了遠處的葡萄園。
“好極了。只要到葡萄園那里去,就可以吃葡萄了。”
狐貍忍著饑餓走去。
走呀,走呀,走到了葡萄園。
“啊啊,好像很好吃啊!”
葡萄棚下吊滿了一串一串的葡萄。
“啊啊,好像很甜啊!”
狐貍吞口水了。
狐貍前腳向上伸,后腳豎立起來,想去摘一串綠葡萄。
可是夠不到。
“好香啊! 吃起來是滿口甜汁啊! 吃上一串,肚皮就會飽了。”
狐貍猛地朝上一跳。
還是夠不到葡萄串兒。
“這面的可以摘到吧!”
狐貍對準紫葡萄,把前腳伸上去。
夠不到。
他拼命地向上跳。
還是夠不到。
“唉唉,不管哪一串都好。我想吃啊。我得到一串就行了。”
狐貍對準一串葡萄,一次又一次地向上跳。
然而都沒有成功。
狐貍向上跳得筋疲力盡也夠不到葡萄。
肚皮越來越餓,喉嚨也干了。
“只要一串就行,我想吃呀。好吃的甜葡萄。”
狐貍一次又一次地往上跳。
仍然沒有摘到葡萄。
“呸!”
狐貍咋了一下舌頭。
眼看如山的葡萄,連一串也摘不到,狐貍實在氣憤不過。
“那葡萄一定是酸的。吃了酸葡萄肚皮要痛。我不稀罕什么葡萄了。我一點也不想吃了。好,好。”
狐貍一面自言自語,一面對葡萄皺眉頭。
(吳朗西 譯)
上一篇:《混濁》全文|賞析|讀后感
下一篇:《狗的友誼》全文|賞析|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