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利民《枯樹》全文|賞析|讀后感
常利民
正在施工的馬路遇到了障礙,那是一棵枯樹。有人主張用推土機推倒它。施工隊長怕惹麻煩,就給管樹的部門打了個電話。對方說,要派人到現場察看,施工隊不得擅自處理。下午,來了一位胖老頭,看了看那棵樹,扭頭就走。施工隊長忙拉住說:“到底怎么著,您說句話呀!”“我做不了主,頭兒讓我來看看,我這就回去交差。”
第二天,眼看日影西斜,隊長瞅著那些趴在枯樹前的施工機械,不由得起急冒火,又撥開了電話。管樹部門說,干枯說明樹的歷史悠久,還得查查資料,弄清樹的價值后,才能拿出處理意見。施工隊長不耐煩了:“您先別忙查資料了,我們這條路比你那棵樹的價值不會小,為了這棵樹,都停工兩天啦!”爭論了半天,對方同意明天派人到現場解決。
來的是一位有學者風度的人。他圍著枯樹正著轉了三圈,又倒著轉了三圈,還給枯樹拍了張照片。臨走,說這事得回去研究研究。施工隊長納悶極了:“不就是一棵死樹嗎,還有什么值得研究的?”“要是死樹就好辦了,問題是它還活著!”學者說完揚長而去。施工隊的人圍著樹看得脖子發酸。愣看不出是棵活樹。
時間又過了兩天,枯樹還在原地方長著。這天又是刮風,又是下雨,大家躲在工棚里七嘴八舌埋怨施工隊長自找麻煩。隊長憋著一肚子火,推起自行車就往外走。
管樹部門的張頭兒接待了冒雨而來的施工隊長,點煙,倒茶,挺客氣:“我們認真研究過了,那棵樹得保留!”施工隊長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為一棵死樹,難道叫筆直的馬路拐個彎? 難看不說,那得費多少工,費多少料?”“這就不是我們應該考慮的問題嘍!”張頭兒拿出一張那棵樹的放大照片,“你看,這個小樹枝上還有三片葉子,說明樹還是活著的嘛,說明它還有枯木逢春的可能嘛,連根刨了,不就全吹啦?”
施工隊長實在服了這些人的精細。他腦子很亂,心里很煩,仿佛看到了那條筆直的馬路變成條曲里拐彎的爛繩子……
電話鈴響了,找施工隊長。隊長聽了沒幾句話,就哈哈大笑著,一屁股坐在椅子上。隊長把話筒塞給了張頭兒。
張頭兒聽完電話,就愣在那兒了。原來,剛才一陣大風,把那棵樹給刮倒了……
選自《北京晚報》1984年6月5日
【賞析】 直感告訴我們,腳下悄然倒下的“枯樹”的末梢直指我們早已深惡的“扯皮”現象。
不知從何時開始,這一現象成為我們生活中一項重要的內容。大至引進設備、申請批文,小到買米買面、油鹽醬醋,事無巨細,卻都可能令你跑斷腿、累閃腰。面對眼前冷漠的臉子,愛理不理或頤指氣使的腔調,你恨不能一鞭抽他(她)一道痕,一掌摑他(她)一手血。
但終于沒有打下去,因為,我們深知自己所面對的其實是一種整體的社會現象,在他或她的背后有為數眾多的一批人。
釀成這一社會沉疴的原因是什么?傳統文化中的經濟惰性所直接導致的精神惰性在作祟? 還是局囿私利,固守自身的小農意識使然? 事實上,這些都是原因,重要的原因。只是我們更需要的是對于具體可感的人的行為的剖視,也即以現實的人而非傳統為對象。
《枯樹》至少給我們提供了下面的幾點啟示:
其一,“扯皮”常常以官僚主義為行為動因,洋溢著神秘主義的色彩。
僅僅是鑒定一棵枯樹的價值,不具決定權的工作人員卻受命先后來過兩次,照例的沒有任何結果,但都拋給人們一個充滿玄妙的謎,“來的是一位有學者風度的人。他圍著枯樹正著轉了三圈,又倒著轉了三圈,還給枯樹拍了張照片。臨走,說這事得回去研究研究……施工隊的人圍著樹看得脖子發酸,愣看不出是棵活樹。”
其二,缺乏或根本不具社會責任感是“扯皮”者的共同特點。
“為一棵死樹,難道叫筆直的馬路拐個彎? 難看不說,那得費多少工,費多少料?”
“這就不是我們應該考慮的問題嘍!”
一聲“嘍”,活畫出“扯皮”者的安詳、自得,活畫出只考慮本位,更恰切地說,只考慮個人,而不愿承擔任何責任與風險的“官痞”的嘴臉。
枯樹悄然倒下,作者得以解脫。只是我們忽然想到一個問題,即如果沒有那陣風雨或者枯樹死根盤錯暫不愿退出這段路面的話,那么故事將如何演進,怎樣收場? 請回答。
上一篇:《槍口》全文|賞析|讀后感
下一篇:《正常》全文|賞析|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