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葉新《飽學之士》全文|賞析|讀后感
沙葉新
觀念更新,姑娘們的婚戀觀最善于更新。解放前別提了,那時候姑娘們沒自主權,“全憑父母一句話,屎殼螂、癩蛤蟆都要嫁”。解放了,姑娘們才開始有權選擇意中人。五十年代那會兒,當兵最光榮,姑娘們“不愛金,不愛銀,最愛肩上有星星”,大都愛找當軍官的。 到了“文革”,又不一樣了,“只要成份好,別的不計較”,所以當時的國營企業工人、三代貧下中農最容易娶到如花似玉的老婆。八十年代初,又一變,有那么一陣子是“姑娘找老公,專找海陸空”,凡是有海外關系的、落實政策補還一大筆錢的,家有空房的,姑娘們都趨之若鶩,你爭我奪。這幾年,隨著改革開放,姑娘們的心也搞活了,找港商,找洋人,找什么樣的人都有; 還有一些“華籍美人”,專找那“美籍華人”的。但也有許多不同流俗的姑娘,由于 “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的社會風氣使然,別具眼光,愛才若命,“只要學問高,就把彩球拋”,專找那有真才實學的郎君。
絕代佳人黃婭便是不同流俗的姑娘。
黃婭今年二十七,不算小了,之所以至今尚未婚配,就是想找一個飽學之士。找呀找呀找,還真讓她找到了。
那天,黃婭在書店,面對浩瀚的書海,她深感自己的淺陋無知。
“有沒有《美學入門》?”黃婭不那么自信地問營業員。
“有。”營業員說。可他找了很多書架,一層一層地找,也沒找到這本書。
一個男子不知何時來到黃婭的身邊,他突然用一種似乎轉速不對的聲音一口氣說道:
“淺表層次信息載體積淀于框架深層之書的群落耗散無序之網絡淡化視象之走向致使文化消費呈現危機氛圍”
他說什么? 黃婭不知其所云。但從這男子的語氣和態度上推斷,黃婭似乎感到他是在說書擺得不好,所以找不到。但他干嗎不直說呢?而且說得又沒標點。黃婭想也許有學問的人都是這么說話的; 假如說得平淡如水,那還有什么學問可言?黃婭側身看了看這個男子,只見他高挑的身材,清瘦的面孔,戴副金絲邊眼鏡,頭微仰,下巴前伸,目光居高臨下。沒學問的人是不可能有這種架勢的。黃婭頓時肅然起敬。男子又說道:
“種姓符號余非社會角色詩人”
黃婭似懂非懂,心想他大概是在作自我介紹: 他叫余非,是個詩人。不,也許他是說我不是個詩人。說話沒標點,真難斷句。
此時這個可能叫余非的詩人或者他不叫余非也不是詩人的男子又向黃婭伸出手來:
“一個角色期待使用非語言的重聲姿態符號期待與另一角色系統的溝通and反饋”
這下黃婭可懂了,她的懂并不是聽懂了,而是看懂了。誰都可能看得出一個人向你伸出手來意味著什么。黃婭很高興地也伸出手去,她想這可能就是對方期待的反饋。
他們就這么認識了,而且很快就進行了約會。
他是叫余非,也確實是個詩人。第一次約會,余非就向黃婭出示了他的詩作,標題為《熵與性的倒錯及孤獨的裂變》,全詩有四句:綠色的乳房掛在透明的樹枝上/在廁所盡量把藍色的屁放響/叫春的貓排泄出一碗酒刺/負面超越人生涫冖宀。
黃婭懷著崇敬之心將這首詩反復吟誦了三遍,她不敢說不懂,這倒不是擔心會顯露自己的無知,而是害怕傷害詩人的自尊,所以她盡力做出充分理解并被感動的樣子。但最后一行的三個字她實在不解其意,還是忍不住問了:“最后三個字是不是缺了幾筆?”詩人搖搖頭,不屑一答。
“您這是什么詩派?”
詩人拿出一紙宣言,遞給黃婭,上面寫道:
“超前意識詩派主張詩歌是詩人超前意識的排泄是詩人邊緣意識的錯亂是詩人人格分裂的擊撞是詩人孤獨情感的呼吸是他媽的滾他娘的鬧著玩”
越是不懂,黃婭越是對詩人崇拜。經過和詩人的幾次接觸之后,她深感自己的才疏學淺。為了縮短她與詩人的差距,她要詩人介紹幾本高層次的書籍供她學習。詩人開列了一個長長的書單,并一一指示快速閱讀的門徑。于是黃婭沉下心來,閉門謝客,發奮攻讀。不出半年,她便自覺學有所成,為了感激她的啟蒙者,也為了向詩人表達自己的愛慕之心,她請詩人來家中一敘。詩人來后剛一坐下,黃婭便激動地說道:
“為了拓展你我之間的情感張力為了構建新的角色組合為了使我們兩性之間的亞穩定結構嬗變為超穩定系統特通過語言媒介向您傳播愛的代碼請求您多元的多層次的多視角的全方位的對我觀照反思我多么期望我的愛能化釋你被壓抑的伊特能涵蓋你的心能通過原發過程在你的口唇區獲得心靈的對應物”
據說不久黃婭就與詩人結合了,而且也成了一位詩人。
選自《文匯報》1987年11月13日
【賞析】 沙葉新的幽默小說《飽學之士》讀后令人啞然失笑,失笑之余也不能不使人深思。
中國人向來尊博古通今、出口成章者為“飽學之士”。如今外來思潮競相涌入,各種觀念名目繁多,于是今日的飽學之士還得添上一個條件,學貫中西。沙葉新筆下的“詩人”可算得上這樣一位“飽學之士”。你看他搖首吟哦,成串的新名詞新術語脫口而出,連一個頓都不打。這學問也煞是驚人。別人不懂,他不在乎,下巴前伸,目空一切。這副“假洋鬼子”的架勢看似飽學,實則淺薄。從“詩人”那些隨嘴亂溜的詞藻堆砌中,人們似乎感覺到有一只“意識錯亂”的“叫春的貓”在排泄消化不良的雜碎。淺薄的人往往喜歡賣弄自己的一知半解,在故作高深的背后隱藏著茫然無知。作者抓住“詩人”的這個性格特征,不動聲色地讓他在一系列自我表現中曝光,使他在夸夸其談中現出一副可笑可嘆的面目。
作者對這個人物的外形勾勒和言行描寫雖然簡潔,有時甚至只有寥寥幾筆, 但卻賦予了他一定的典型意義,其中隱含了作者對我們現實生活中某些現象的敏銳把握和冷靜思考。在開放和變革的時代,人們被外來文化觀念的種種新鮮獨創之處所吸引,這不足為怪。但是,任何理論或觀點都有其產生的特定文化基礎,我們作為另一個文化環境中生活的人必須對外來觀念作一番深入的分析和理解,在實踐中加以揚棄,以為我用。這才是一種科學的求實態度。像小說中“詩人”那樣的生吞活剝,除了是在糟踏藝術外,還表現出對文化觀念更新和社會心理重鑄的極大危害。作者以深刻的洞察力和幽默的戲謔不僅譏諷了裝腔作勢的“詩人”,還更進一步對其危害作了揭示。“不同流俗”的黃婭姑娘就是上述流弊的一個典型的受害者。
單純好學的黃婭有強烈求知欲原本是件好事,她本來也可以老老實實地由美學入門而掌握到一些真正的知識和學問。可是在“詩人”的故弄玄虛面前,她由惶惑而陷入了歧途: 視賣弄為神奇,對“人格分裂” 的詩人大作敬佩得反復吟誦,直至最后走火入魔,自己也成了一只“意識錯亂”的“叫春的貓”。是由于無知還是為了虛榮? 也許兩者都有。可以說,黃婭由追求到迷亂,與她盲目崇“洋”,缺乏獨立思考的能力是分不開的。從她身上,人們看到了一位盲從者可憐可悲的心態。“詩人”與黃婭的結合,與其說是情投意合,不如說是無知和盲從的結合。無知則荒唐可笑,盲從則害人害己。這難道不能使我們對當今社會上的某些流弊深刻反省嗎!
這篇微型小說是作者精巧藝術構思的結晶。作者緊緊抓住人物性格特征進行了繪聲繪色的形象化描寫,在短短的篇幅中以極富個性化的幽默語言對不良的學風進行的友善的嘲弄,使作品達到了較高的美學要求。不過,就增加作品的整體性美感來說,若作者能刪除開首的一段背景交待,結構將會更加緊湊,文章也會更加凝練的。
上一篇:《預演》全文|賞析|讀后感
下一篇:《馴婦》全文|賞析|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