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樹理《田寡婦看瓜》全文|賞析|讀后感
趙樹理
南坡莊上窮人多,地里的南瓜豆莢常常有人偷,雇著看莊稼的也不抵事,各人的東西還得各人操心。最愛偷的人叫秋生,因為自己沒有地,孩子老婆五六口,全憑吃野菜過日子,偷南瓜摘豆莢不過是順路捎帶。最怕人偷的是田寡婦,因為她園地里的南瓜豆莢結得早—— 南坡莊不過三四十家人,有園地的只是王先生和田寡婦兩家,王先生有十來畝,可是勢頭大,沒人敢偷;田寡婦雖說只有半畝,可是既然沒人敢偷王先生的,就該她一家倒霉,因此她每年夏秋兩季總要到園里去看守。
一九四六年春天,南坡莊經過土地改革,王先生是地主,十來畝園地給窮人分了;田寡婦是中農,半畝園地自然仍是自己的。到了夏天園地里的南瓜豆莢又早早結了果,田寡婦仍然每天到地里看守。孩子們告她說,“今年不用看了,大家都有了。”她不信,因為她只到過自己園里,王先生的園在哪里她都不知道。
也難怪她不信孩子們的話,她有她的經驗:前幾年秋生他們一伙人,好像專門跟她開玩笑——她一離開園子就能丟了東西。有一次,她回家去端了一碗飯,轉來了,秋生正走到她的園地邊,秋生向她哀求:“嫂!你給我個小南瓜吧!孩子們餓得慌!”田寡婦沒好氣,故意說:“哪里還有?都給賊偷走了!”秋生明知道是說自己,也還不得口,仍然哀求下去,田寡婦怕他偷,也不敢深得罪他; 看看自己的嫩南瓜,哪一個也舍不得摘,挑了半天,給他摘了拳頭大一個,嘴里還說:“可惜了。正長哩。”她才把秋生打發走,王先生恰巧搖著扇子走過來。王先生遠遠指著秋生的脊背跟她說:“大害大害! 莊上出下了他們這一伙子,叫人一輩子也不得放心!”說著連步也沒停就走過去了。這話正投了她的心事,她一輩子也忘不了,因此孩子們說“今年不用看了”,她總聽不進去。不管她信不信,事實總是事實。有一天她中了暑,在家養了三天病,園子里沒丟一點東西。后來病好了雖說還去看,可是家里忙了,隔三五天不去也沒事,隔十來天不去也沒事,最后她把留作種子的南瓜上都刻了些十字作為記號,就決定不再去看守。
快收完秋的時候,有一天她到秋生院里去,見秋生院里放著十來個老南瓜,有兩個上邊刻著十字,跟她刻的那十字一樣,她又犯了疑。她有心問一問,又沒有確實把握,怕鬧出事來,才又決定先到園里看看。她連家也沒回就往園里跑,跑到半路恰巧碰上秋生趕著個牛車拉了一車南瓜。她問:“秋生! 這是誰的南瓜?怎么這么多?”秋生說:“我的!種的太多了!”“你為什么種那么多?”“往年孩子們見了南瓜饞得很,今年分了半畝園地,我說都把它種成南瓜吧!誰知道這種粗笨東西多了就多得沒個樣子,要這么多哪吃得了?種成糧食多合算?”“吃不了不能賣?”“賣? 今年誰還缺這個?上哪里賣去? 園里還有! 你要吃就打發孩子們去擔一些,光叫往年我吃你的啦!”他說著趕著車走了,田寡婦也無心再去看她的南瓜。
【賞析】 相對而言,任何藝術作品只可能是從生活之樹上摘下來的一枝一葉,只可能是從 “生活的大書上撕下來的幾頁”(別林斯基語)。但是,藝術作品的偉大之處就在于它能見微知著,一葉知秋,在有限的藝術空間內折射出廣闊的社會生活。微型小說就更是如此。它往往選擇日常生活中的一個短鏡頭,擷取生活長河中的幾朵浪花,把藝術的視角凝聚在一個點上,正所謂“一粒沙里看世界,半瓣花上說人情”。這就使得微型小說非常講究選材和表現的角度。它常常從小處入手,以小見大;常常通過細微的局部來透現宏大的整體和深邃的意蘊。《田寡婦看瓜》 的構思就充分體現了微型小說的這一藝術特點。
土地改革是在十分廣闊的背景上展開的,這場革命給農村帶來的變化是多方面的。但是趙樹理的《田寡婦看瓜》在表現這一生活內容時,卻從微型小說的藝術特點出發,把表現空間濃縮在南坡莊及田寡婦的半畝南瓜地里;他也沒有詳敘南坡莊上漫長生活歷程中的風風雨雨、人情冷暖,而是集中筆墨,著重表現了田寡婦對自己的南瓜的態度: 精心看守到無心看守。但小說表現出來的題旨卻是宏大的。它讓我們看到了土改前后的民風變異,我們從中也可以進一步想到: 民風的好轉,必須依賴一定的物質基礎。
小說在矛盾沖突的組織上,也沒有去敘寫敵對階級之間尖銳激烈的重大斗爭,而是以一種溫和的筆調,展示了中農田寡婦和窮漢秋生之間的細微的摩擦,突出表現了下層勞動群眾在土改前后的生存狀態和精神狀態。特別值得注意的是,趙樹理并沒有把筆墨過多地花在勞動群眾物質生活的好轉上,而是把它推到了幕后,作品著重刻畫了兩位主要人物的精神面貌。小說中的秋生,“因為自己沒有地,孩子老婆五六口”,日子自然過得非常艱難。然而,更糟的是他的精神狀態,他為了得到一個小南瓜,不得不時刻窺視田主的動向,不得不忍受人家的譏諷,不得不苦苦哀求。得到一個小南瓜,是以犧牲自尊做代價的。土改以后,他有了自己的地,首先想到種南瓜,不也包含著換回自尊,包含著還債的宿愿嗎? 如今,他活得多么自在,多么坦然。田寡婦那懷疑的詰問,他都沒往心里去,而是非常輕松、自豪地回答:“我的!種的太多了。”
再說田寡婦,她雖然有自己的半畝地,或許能勉強溫飽,然而她活得并不輕松。她不敢稍有錯眼地看守她的南瓜,甚至一頓飯都吃不安穩,她不敢得罪人,不敢邁出自己的半畝地,連世界上發生巨大的變化都不知道,南瓜成熟了還要在上面做記號,簡直是惶惶不可終日。這對一個寡婦來說,是多大的精神負擔。土改以后,她才終于從緊張的精神狀態中擺脫出來,開始自由自在的生活。
土地改革作為一場偉大的革命,不但使勞動群眾獲得了賴以生存的土地,更主要的是使他們獲得了精神上的解放;而精神的解放,又必須依賴一定的物質生活條件。《田寡婦看瓜》從凡人小事中向我們昭示了這樣的哲理。
上一篇:《瑞麥》全文|賞析|讀后感
下一篇:《留下鎮上的黃昏》全文|賞析|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