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振聲《李松的罪》全文|賞析|讀后感
楊振聲
是祭灶的那天晚上吧,風雪打的窗紙響,街上再不見個人影兒,只有地上清冷的雪光,映出路旁幾株枯柳在寒風里立著抖顫。李松從城里垂著頭往家走,他已經有半個多月沒找著事情了。他一面走,一面想著他的寡婦嫂同兩個侄兒一個侄女全靠他養活,找不到事,自己餓肚子還是小事,孩子們嚷饑, 嫂嫂背地里擦眼淚, 嗐! ……況且又到了年下, 人家都熱鬧鬧的辦年貨,自己的小侄子們呢? 想到這里,眼前忽地昏黑,是饑火的上攻吧?若不是靠到路旁的柳樹上,幾乎要倒在雪里。他定一定神,又往前走去。
趕他到家的時候,嫂子與小侄子們都等的心里發起急來了。見他回來,一群孩子像小燕子等到了出去打食回來的老燕子一般的歡喜,都爭著上前替他拍打衣上的雪。卻是他嫂子看到他臉上那般神情,要問他的事情找到沒有,再也沒有這個勇氣開口。
他嫂子問他在外面吃了東西沒有,他看見那些孩子都瞪著眼望他的回話,他只說是在外面吃過了。那一群孩子,便都跑去把鍋里留給他們叔叔的一碗米湯,拿出來,就在鍋臺前,像一群小貓似的,你一口,我一口,大家爭著吃完了。李松看著暗嘆了一口氣,自己踱到外房里一個小土炕上,倒下身子睡去了。
第二日一早起來,天是晴了。紅的朝日,正照在西面戴雪的山尖上。山腳下一群群的小驢子,馱了柴草往城市走。隱隱的還聽到驢的串鈴響。他回頭望望灶下那幾根柴火,再望望桌上那半碗米面子,心里著實有點發慌。在屋里踱了兩踱,便出門去了。直至午飯后才回來,臉上的氣色越發不好看了。在屋內走來走去,像個瘋子似的。大家都不敢問他話。后來便一個人躺在土炕上,面向里像似睡去。他躺到上燈以后,忽的爬起來,一聲不響的走到南墻角下,從破的葫蘆架上,抽下一根木棍子,拖著走出去了。他走到半路,又不覺的停住了腳,垂著頭想了一回,便又轉回身,掛著頭無力的往家里走。到了自己門首,抬頭望見窗上照出他嫂子的影子:一手撫著孩子的頭,一手在那兒擦眼淚。他的腿再也沒有勇氣抬起來往家里進。他沉思一回,身子驀的向外一轉,提了棍一直的撲著大路上一個橋下走去了。
李松出去的第二天晚上,便在監獄里面了。鐵檻上一盞殷赤色的燈光,映出墻上一條條粗大的鐵檻影子。四面橫七豎八躺些鬼形的獄囚,張著黃牙在沉睡. 李松這一夜一天的經過,也怪,都像在作夢似的,直到此時躺在沉死如在棺材里的牢獄中,那經過才一件件的明明白白出現在心里。
他想到他行劫時,怎樣的第一次碰到個老頭子,他嘆口氣讓他過去了。第二次碰到的是個壯年人,他怎樣的過去奪那錢袋子,卻是因為自己餓了幾天沒力氣,正掙扎的時候就昏過去了。他醒的時候,已經在大堂上受審了。那縣官很嚴厲的問了幾句,就定了五年的監禁。五年的監禁!這五年中,他嫂子,他的小侄兒、小侄女們,怎樣呢?……他聯想到三年前他哥哥臨死的情形,如在眼前一樣。他哥哥躺在停床上,眼望著他將丟下的老婆與孩子們流淚,伸出冰冷的手把住他兄弟的手,心里像似有話,口里卻說不出來。他已明白他哥哥的意思,他哥哥咽氣的那一刻,手還指著老婆與孩子。李松想到這里,眼淚已經流到頭下枕的冷磚上。他漸漸的有些昏沉了。仿佛看到屋角下有個洞似的,蜿蜒的爬了過來,果然自己便逃出牢獄,一忽兒就跑到家了。在門外聽聽,里面一點聲音也沒有,走了進去,看見嫂子躺在地上不動,像死了過去。幾個孩子都似哭昏了躺在媽的尸身上。他過去跪下一條腿,拉起孩子們。他們看見他來了,一哄的上來抱著他的脖子哭。他一面哭,一面把孩子們抱在懷里,用手去摸撫他們的頭。他正在摸撫,忽然頭上著了一拳,耳邊模糊聽到“媽的,睡覺還捉人嗎!”他睜開眼一看,一個灰黑色的臉,上面豎立著半尺長的頭發,兩個像在骷髏里大得可怕的眼睛對他怒視。他才明白自己還是在牢獄里。
【賞析】 讀楊振聲的《李松的罪》,很容易使我們聯想起漢樂府民歌《東門行》。千百年來,在統治階級的殘酷的剝削壓迫下,無衣無食的貧苦人民,常常不得不鋌而走險。《李松的罪》又一次以小說的形式。再現了歷史上驚人相似的一幕,激發起人們對統治階級的仇恨和對勞動人民的同情。
作品在有限的篇幅內,真實而細致地表現了主人公李松走投無路,求告無門,不得不鋌而走險的經過,具有較強的藝術感染力。
李松鋌而走險的經過,可以分成四個層次。
小說一開頭,作者通過李松的 “想”,渲染了他在年關將近所面臨的窘境: 半個多月沒找著事做,自己餓肚子,孩子嚷饑,嫂子背地里擦淚。作為家庭支柱的男子漢李松,此時真是百感交集,步履艱難。接下來,作者又描述了李松回到家里,一家人交織著希望和絕望的情景:孩子的歡喜,嫂子的關切。這更增加了李松的責任心和羞愧感。第三個層次,進一步刻畫了李松心如亂麻萬般無奈的心理矛盾。那雪山紅日和灰暗的生活形成了鮮明的對照,那新年的氣氛和家中的窘迫,把他的內心矛盾推向了高潮,表現出他采取行動之前的思想斗爭過程。第四個層次,交代了李松行劫的結果和夢幻之中的種種思緒,暗示出李松一家的悲慘前景。
如果說《東門行》主要是通過人物語言來表現貧苦百姓不得不出此下策,鋌而走險的話,那么,《李松的罪》則發揮了小說藝術的長處,深入展示了人物在鋌而走險過程中的內心活動。它不但更為細膩逼真,而且更能在情感層次上打動讀者。小說中的李松,像一頭籠中困獸,左沖右突,想尋找一點生路。整個小說中,李松沒有說一句話,但他的內心深處卻是翻江倒海,波滾浪涌。作者始終把敘述的焦點對準人物的心理,通過人物內心矛盾的層層蓄積,真實而細致地展示那種萬般無奈的心理狀態。小說對李松行動過程的四個層次的刻畫,都是從展示心理矛盾入手的。特別是李松采取行動之前的那段描寫,把人物的內心矛盾表現得極為細致準確。他先是呆望屋外的景象,后又回視家中的窘迫,“心里著實有點發慌”;經過多方奔走,百般思慮,終于決定采取行動后,還是猶豫徬徨,他想平靜,卻又平靜不下來;直到走出門去,又停了下來;垂頭一想,又轉身回家;但家中的情景又使他不忍目睹,最后終于邁出了可怕一步。這欲行又止,欲進還退的幾番周折,把那種困獸猶斗的內心矛盾,表現得淋漓盡致,傳達出李松犯罪的濃重的悲劇色彩。
楊振聲是新文學運動早期涌現出來并產生一定影響的小說家之一,他的小說“極要描寫民間疾苦”(魯迅: 《新文學大系·小說二集·序》),具有強烈的現實主義精神; 在藝術表現上,他注重從人物的生存狀態中展示其精神面貌,具有獨特的風格。《李松的罪》在這些方面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上一篇:《李寄》全文|賞析|讀后感
下一篇:《楊氏三兄弟》全文|賞析|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