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曉聲《吹泡泡》全文|賞析|讀后感
高曉聲
某國有一位學者,應邀去鄰國講學。他的一位做生意的朋友知道了,趕來央求他說:“請你替我帶一個雇員去罷,只要你答應,他在旅途中可以無微不至地照顧你,做到形影不離。而且,你旅行的費用,也由我們公司供給。”
學者聽了,自然很愿意。但又怕這太優惠的條件,藏著什么陰謀,所以先要弄清楚。他問道:“你們的雇員跟我去做什么呢?不會是搞特務活動的罷?”
朋友拍拍胸脯保證說:“絕對不,這和政治沒有一絲一毫的關系,他只是去替我們公司做廣告, 推銷商品, 我們是老朋友了, 難道還會騙你,出你的洋相嗎!”
于是那位學者答應了。
那位雇員確實是一個極可愛的人,年輕,聰明,健康而和氣,他的胸部非常發達,似乎經過特別訓練,像一個雙、單杠或游泳運動員。他一路上照顧學者,殷勤而周到,飲食起居,料理得十分妥貼。行李包裹上車、下車,全由他提攜,不費學者一點力氣,而他自己,倒只帶了一只分量不重的皮箱,據說里面裝的就是商品廣告。他只要把這些廣告散發掉,任務就算完成。所以,這一趟旅行,有了他,學者是夠輕松愉快的了。
這位雇員的確自始至終執行了學者的朋友的指令,真正做到了形影不離。學者開始高興,愉快,但一到達鄰國,剛走出機艙,學者就開始吃驚,繼而覺得難堪,然后是尷尬、氣惱、憤怒,直到最后,終于無可奈何,只得忍氣吞聲,甘拜下風。
原來,雇員帶來的那只箱子里,裝滿了無數沒有充氣的塑料泡。只要把塑料泡吹脹了,那泡面上就是一幅幅商品廣告。雇員的任務,就是要把這無數的塑料泡一一吹脹了送人。為了吸引觀眾,規定不用氣筒打氣,一律靠嘴巴吹,所以才雇用了胸部特別發達的人員來做這件事。
當然,這位雇員不是第一次做這件事,憑經驗他知道在規定時間內,他必須擠一切時間去吹才能完成任務。他怎敢怠慢,所以一出機艙,面對歡迎學者的隊伍,他就吹起了泡泡……之后一路吹去,坐汽車趕路他吹,住旅館之后他就在旅館門口吹,同學者進餐就在餐廳吹,學者去講演他就在講堂外面吹,他做出的效果歡快而熱烈,把神圣的講壇都冷落了。學者一再干預,他全不理睬,最多也只是笑嘻嘻地回答說:“我要完成合同呀。你看我吹!”
學者毫無辦法,只好說:“你完成合同,何必跟著我呢,可以到別的地方去吹嘛!”
“合同上規定要跟著你的呀!”
“為什么?”
“你是學者,跟著你吹,容易使人相信,效果特好。”
于是學者默然。原來他自己也成了廣告的一部分,而且主角竟還不是他, 是那個吹泡泡的, 他還不及吹泡泡的呢!
選自《長江》叢刊1985年第5期
【賞析】 高曉聲談小說創作經驗時說:“情緒很重要,有句老話‘酒逢知己千杯少,話不投機半句多’。寫小說也是如此,如果情緒不對頭,就寫不下去。你是什么樣的情緒,你就會用什么樣的語言,而一連串的語言就決定一篇作品的意境。”(《生活、目的和技巧》《創作談》78頁至79頁)我們從《吹泡泡》的標題到內容,從人物表現及語言中,可以感受到這種情緒和意境,寓莊于諧,婉而多諷,冷峻中透露出幽默感。
《吹泡泡》取材于西方資本主義社會生活之一角,表現一個貌似戲謔而富有現實感的故事。一位學者應邀到鄰國講學,事情被一位做生意的朋友知道了,他愿意派一個雇員沿途服侍學者,還要幫出旅行費用,顯然是一樁好差事。學者一時不放心,怕有政治陰謀,經朋友解釋僅僅是做點廣告推銷商品,也就欣然同意此行。開頭部分文筆平實,并非夸張渲染,但后來出現的局面不僅出乎學者意料,也為讀者始料未及。學者被利用了,成為宣傳廣告。此情此景,令人驚異又哭笑不得。作者擅長以幽默筆調來揭露資本主義社會中的矛盾現象,通過影射、諷諭揭示生活中的乖訛、荒誕和瑣屑。你看雇員一下飛機便開始他的本職工作,打開箱子,里面裝著許多塑料泡,當他把泡泡吹脹了,那泡上就是一幅幅廣告,給人以滑稽荒誕之感。泡泡上做廣告,也許在生活中不一定會有,是作者的夸張,但卻說明了問題,在那么小的玩藝兒上都不放過做廣告的機會,其他方面更不用提了。它表明廣告在西方無孔不入,已滲透到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
為了達到預期的藝術效應,在結構安排上采取“見機行動,見縫插針”,給秩序以干擾,寓莊重于諧趣的辦法。作品對此作了具體描述:當學者一出機艙面對歡迎的隊伍,雇員就吹起泡泡,“之后一路吹去,坐汽車趕路他吹,住旅館之后他就在旅館門口吹,同學者進餐就在餐廳吹,學者去講演他就在講堂外面吹,他做出的效果歡快而熱烈,把神圣的講壇都冷落了”。學者要干預,他不理睬,還笑嘻嘻地說:“我要完成合同呀,你看我吹。”一句平常話,卻包含著真實而深刻的意趣。學者與商業雇員,學術和商業廣告, 本身并無必然聯系, 作者把兩者撮合在一起,將滑稽幽默的東西擠進嚴肅的學術氣氛中,在時間順序上交織迭印。你去做學術報告,我來做商業廣告,最后喧賓奪主,取而代之,學者干預無效方知上當,令人啞然失笑。事情可疑又可信,就其存在的合理性,是可疑的,就商業競爭和廣告戰來說,又是入情入理的,可信的。
《吹泡泡》中刻畫的兩個人物形象,反映了資本主義社會中人與人之間關系的異化及人本身的荒誕。那位雇員陪同學者過程中,有順從的一面,而更多的是不守規矩,出洋相,令學者難堪煩惱。吹泡泡的一連串表演,有些夸張離奇荒誕,按理是不可能那樣的,應該給學者一點面子。這里,作者把不可能的寫成可能,非常的寫成正常的,荒誕已成為一種常見的具有特殊藝術效果的東西,是對生活進行藝術概括的重要手段。而讀者鑒賞這類反映西方荒誕生活色彩的作品,也需要一定的幽默感。荒誕小說,常常寓教于“鬧”,以冷峻的幽默透視生活。如果讀者一味正經,缺乏幽默感,那就不能從作品中感受到詼諧意味和審美情趣。
上一篇:《吳堪》全文|賞析|讀后感
下一篇:《告別》全文|賞析|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