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邦德國〕海因里希·伯爾《賣笑人》全文|賞析|讀后感
〔聯邦德國〕海因里希·伯爾
倘若人家問起我的職業,那我就尷尬萬分,唰地一下面紅耳赤,張口結舌,不知所答,因為我是個有名的誠實可靠的人。我很羨慕瓦工可以回答說我是瓦工,我妒忌會計師、理發師和作家,他們都可以直截了當地說出自己的職業,因為這些職業名副其實,用不著多費唇舌地解釋。我沒有辦法,只好回答:我是賣笑人。 人家聽了不免還要追問下去;您靠賣笑為生嗎? 我不得不直說“是”。于是問題接二連三,沒完沒了。我的確靠賣笑為生,而且活得很好。用商業用語說,就是我的笑很暢銷。我是拜過名師的笑的行家,無人能與倫比;無人能掌握我的維妙維肖的藝術。我長期把自己看作演員;其原因就不必說了。然而,我的語言能力和表演技巧太差,演員這稱號我實在不配。我愛真理,而真理是:我是賣笑人。我不是小丑,也不是滑稽演員,我不逗引觀眾歡笑,我只是歡笑的化身。我笑得象一個羅馬皇帝,象一個參加畢業考試時反應靈敏的中學生。十九世紀的笑是我的拿手好戲,十七世紀的笑我也笑得毫不遜色。如果有必要,我可以模擬各個世紀的笑,各個社會階層的笑,各種年齡的笑。我象鞋匠學會釘鞋后跟一樣,輕而易舉地學會笑。 我滿腹都是美洲的笑、 非洲的笑、 白的笑、 紅的笑、黃的笑,只要給我適當的報酬,導演怎么說,我就怎么笑,我已成為不可缺少的人物了。我的笑灌制了唱片,我的笑錄了音,廣播劇導演更一刻不放過我。我苦笑、淡笑、狂笑,我笑得像電車售票員,像食品公司的學徒一樣,早晨笑,晚上笑,夜里笑,黎明還笑。簡而言之,不管何時、何地、何人,都會相信這種職業是很辛苦的。再說我還有逗人笑的特長,三、四流的滑稽演員也少不了我,因為他們正為自己的噱頭是否叫座而提心吊膽。我差不多每天晚上都坐在雜耍場里,擔任微妙的捧場者的角色,在節目淡而無味的當兒發出感染人的笑聲。這事干起來得像計量工作那樣仔細,我的大膽的狂笑必須笑得正是時候,早了不行,遲了也不行。時候一到,我就得捧腹大笑,接著是觀眾的一陣哄堂大笑,于是不能引人興趣的噱頭就得救了。
可是演出一結束,我就精疲力盡地溜進衣帽間,穿上大衣。終于下班了,心里無限高興。通常在這樣的時候,家里已經有“急需您笑,星期二錄音”的電報在等著我。幾小時后,我只得又在直達快車上奔馳,深為自己的命運而感慨不已。
我下班后或休假時是不愛笑的,這是大家都理解的。擠奶員如能忘卻奶牛,瓦工如能忘卻灰漿,那該多美。常見木工家里的門關不上,抽屜拉不開,糕點工人喜愛酸黃瓜,屠宰工喜愛杏仁夾心糖,面包師傅寧要香腸不要面包;斗牛士愛玩鴿子,拳擊師見到自己的孩子鼻孔出血會大驚失色。凡此種種,我都明白。我自己歷來就不在業余時間笑。我本是個不茍言笑的人,人家都說我是個悲觀主義者,這也許不是沒有道理的。
結婚的頭一年,老婆常對我說:“笑一個吧。”而這些年來她終于明白,我是無法實現她的愿望。我緊張的面部肌肉和憂郁的心境,如真正得到松緩的時候,那我就感到無比幸福。說真的,旁人的笑聲也會引起我心煩意亂,因為聽到笑聲難免要想起我的職業。我老婆也把笑的本能遺忘了,于是我倆的夫婦生活就顯得冷冷清清、平平淡淡的。偶爾我逮住她臉上掠過的一絲笑容,我自己也怡然一笑。我倆常常是唧唧低語,因為我恨雜耍場的喧嘩,恨錄音室里可能出現的嘈雜。
素不相識的人總以為我沉默寡言,這或許是對的,因為我得頻繁地張著口去笑。
我木然地走著我的人生之路,間或賜予自己一絲微笑。我常常想,我是否真的笑過。我確信我從未笑過。我的兄弟姐妹可以告訴你們,我從小就是一個嚴肅的男孩。
我用各種各樣的方式來表現笑,但是,我不知道自己究竟為何而笑。
選自《三月》1984年1期
【賞析】 海因里希·伯爾(1917—1985) 曾獲得一九七二年度的諾貝爾文學獎金,并先后當選為聯邦德國筆會主席和國際筆會主席。他是二次大戰后在西德出現的最具影響的文學流派——“廢墟文學”的代表作者。
海因里希·伯爾在《“廢墟文學”自白》中對“廢墟文學”作了解釋:“一九四五年以后我們這一代作家的早期作品,有人稱之為‘廢墟文學’……事實上我們所描寫的人們都生活在廢墟之中,男人和女人都在同樣的程度上蒙受了創傷,兒童也是如此。……因此,我們寫戰爭,寫回鄉,寫自己在戰爭中的見聞,寫回鄉時的發現: 廢墟;于是出現了與這種年輕文學如影隨形的三個口號:戰爭文學、回鄉文學、廢墟文學。”
海因里希·伯爾的作品已經翻譯介紹到中國的有:長篇《萊尼和他們》、《伯爾中短篇小說選》。
這篇小說實錄一個以賣笑為職業的人的自述。主人公原是個不茍言笑,沉默寡言,嚴肅正派的人,迫于生計,以賣笑營生,供人取樂。這種職業與他的性格是那樣地格格不入,致使他失去正常人的正當的生活權利,失去了做人的樂趣。他“心境憂郁”,“木然地走著”他的“人生之路”。
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的聯邦德國,經濟又很快地在廢墟上起飛。然而,資本主義的經濟起飛總是通過野蠻的精神和物質的掠奪而實現的。于是,很自然地社會上出現了兩種人:一種人享受豐富的物質生活,精神卻空虛得很; 另一種人則物質生物極度貧乏,他們或出賣苦力為生,或強作歡顏,供別人取樂為生。《賣笑人》展示了一個小人物痛苦的賣笑生涯,入木三分地刻劃他那被扭曲了的內心世界,從而概括反映了一個巨大而深刻的社會內容。
作者以高超的創作技巧,表現了深刻的思想內容,產生了意味深長的表達效果。
首先,在構思上作者巧用“空白”。微型小說結構單一,內容集中,若能寫好“空白”,就能避免繁瑣重復,使內容集中凝煉,就能激發讀者的想象,擴大作品的藝術容量。這篇小說沒有具體展現“賣笑人”一幕幕賣笑情景,也不去著意展示人物性格發展變化的歷程,通篇只是人物內心獨白,表現“賣笑人”在賣笑生涯中的種種內心感受。寫他對自己職業羞于啟口的心態,寫他在賣笑中疲于奔命的“感慨”,寫他感到家庭生活的“冷冷清清”。這些感受,給讀者以豐富的想象余地。讀者通過想象進行藝術再創造,填補了藝術空白,使貌似荒誕的人物形象顯得真切感人,作品深刻的思想意義也就得到充分表現。
其次,作品藝術構思上的另一特點是運用對比的藝術手法,增強人物性格的悲劇色彩,從而深化了主題。對比,就是把互相對立的人或事并列在一起,兩相對照,形成強烈鮮明的反差。小說中,“賣笑人”的職業與性格形成鮮明對照。他的職業是賣笑。這種職業需要他“早晨笑,晚上笑,夜里笑,黎明還笑”,“時候一到,就得捧腹大笑。”通常,笑是歡樂的表現,而他為賣笑,常常得不到休息,很辛苦。這位“歡樂的化身”在生活里沒有一絲兒歡樂。他“從小就是一個嚴肅的男孩”,“確信從未笑過”,這樣的人,要“頻繁地張著口去笑”,是怎樣的滋味,是怎樣深切的悲哀。所以他心境憂郁,“歷來不在業余時間笑”,甚至連他的老婆也“把笑的本能遺忘了”。作品深邃的主題就在這賣笑而不笑的強烈反差中揭示了出來,收到了強烈的諷刺效果。
上一篇:《賣火柴的小女孩》全文|賞析|讀后感
下一篇:《原來如此》全文|賞析|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