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典〕斯特林堡《半張紙》全文|賞析|讀后感
〔瑞典〕斯特林堡
最后一輛搬運車離去了;那位帽子上戴著黑紗的房客還在空房子里徘徊,看看是否有什么東西遺漏了。沒有。沒有什么東西遺漏,沒有什么了。他走到走廊上,決定再也不去回想他在寓所中所遭遇的一切。但是在墻上,在電話機旁,有一張涂滿字跡的小紙頭。上面所記的字是好多種筆跡寫的; 有些很容易辨認,是用黑黑的墨水寫的,有些是用黑、紅和藍鉛筆草草寫成的。這里記錄了短短兩年間全部美麗的羅曼史。他決心要忘卻的一切都記錄在這張紙上——半張小紙上的一段人生事跡.
他取下這張小紙。這是一張淡黃色有光澤的便條紙。他將它鋪平在起居室的壁爐架上,俯下身去,開始讀起來。
首先是她的名字: 艾麗絲——他所知道的名字中最美麗的一個,因為這是他愛人的名字。旁邊是一個電話號碼,15.11——看起來象是教堂唱詩牌上圣詩的號碼。
下面潦草地寫著: 銀行,這里是他工作的所在,對他說來這神圣的工作意味著面包、住所和家庭——也就是生活的基礎。有條粗粗的黑線劃去了那電話號碼,因為銀行倒閉了,他在短時期的焦慮之后,又找到了另一個工作。
接著是出租馬車行和鮮花店,那時他們已訂婚了,而且他手頭很寬裕。家具行,室內裝飾商——這些人布置了他們這寓所。搬運車行——他們搬進來了。歌劇院售票處,50.50—他們新婚,星期日夜晚常去看歌劇。在那里度過的時光是最愉快的,他們靜靜地坐著,心靈沉醉在舞臺上神話境域的美及和諧里。
接著是一個男子的名字(已經被劃掉了),一個曾經飛黃騰達的朋友,但是由于事業興隆沖昏了頭腦,以致又潦倒到無可救藥的地步,不得不遠走他鄉。榮華富貴不過是過眼煙云罷了。
現在這對新夫婦的生活中出現了一個新東西。一個女子的鉛筆筆跡寫的“修女”。什么修女?哦,那個穿著灰色長袍,有著親切和藹的面貌的人,她總是那么溫柔地到來,不經過起居室,而直接從走廊進入臥室。她的名字下面是L醫生。
名單上第一次出現了一位親戚——母親。這是他的岳母。她一直小心地躲開,不來打擾這新婚的一對。但現在她受到他們的邀請,很快樂地來了,因為他們需要她。
以后是紅藍鉛筆寫的項目。傭工介紹所,女仆走了,必須再找一個。藥房——哼,情況開始不妙了。牛奶廠——訂牛奶了,消毒牛奶、雜貨鋪、肉鋪等等,家務事都得用電話辦理了。是這家的女主人不在了嗎?不,她生產了。
下面的項目他已無法辨認,因為他眼前一切都模糊了,就象溺死的人透過海水看到的那樣,這里用清楚的黑體字記載著: 承辦人。
在后面的括號里寫著“埋葬事”。這已足以說明一切:——一個大的和一個小的棺材。
埋葬了,再也沒有什么了。一切都歸于泥土,這是一切肉體的歸宿。
他拿起這淡黃色的小紙,吻了吻,仔細地將它折好,放進胸前的衣袋里。
這兩分鐘里,他又重度過他一生中的兩年。
但是他走出去時并不是垂頭喪氣的。相反地,他高高地抬起了頭,象是個驕傲快樂的人。因為他知道他已經嘗到一些生活所能賜予人的最大的幸福。有很多人,可惜,連這一點也沒有得到過。
(周紀怡 譯)
選自《微型小說選·4》
江蘇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賞析】 斯特林堡(1849—1912)是瑞典戲劇家和小說家。1849年1月22日生于斯德哥爾摩,曾當過小學教師、報社記者和皇家圖書館管理員等。他一生共寫過60多個劇本、大量的小說和詩歌。
斯特林堡一般是以一個偉大的文學家而聞名于世的,人們很少知道他的一生同時也充滿了痛苦、緊張、矛盾和瘋狂等等不幸。他出生在一個資產階級家庭,父親是船舶經紀人,母親曾是父親的女仆。這個所謂“屈就的婚姻”所造成的陰暗環境,使斯特林堡的童年生活一直籠罩在擔驚受怕之中,“擔心兄弟的拳頭,女仆揪頭發,外祖母的責罵,母親的樹枝和父親的藤條。”因此他變得極其敏感而又脆弱,開始用懷疑和反抗來對付現存的一切,這種對待外部世界的敵對態度貫串了他的一生。他曾先后經歷了三次婚姻,但幾乎每次婚姻都充滿了矛盾、摩擦、煩惱以至于最后不歡而散。只是晚年與一位青年女演員的那次短暫婚姻,給他留下了愛情的幸福和甜蜜而又心酸的回憶……
在這樣稍微了解了一點斯特林堡的生平以后,人們實在難以想象他能寫作像《半張紙》這樣的自然平和而又含蓄雋永的小說。這篇小說就像一個飽經生活磨難而最終已經獲得安寧心靈的人在寫一個不相干的人的故事,筆調從容沉靜,敘述簡潔利落,雖然我們從中隱約感到是作者在回顧自已的生活道路。
小說從一個沉穩的、對世事人生都有了充分的理解與把握的觀察者的角度出發,采用一種幻燈式的頁面連續組接的方法,通過對一個普通家庭生活故事的敘述,把一種對于人生的哲理思索表現得雖平淡而又凝重。表面上似乎無動于衷,但字里行間卻流溢著濃郁的感情。“最后一輛搬運車離去了”,空房間里再也沒有什么遺漏下來了,“沒有什么了”,“但是在墻上,在電話機旁,有一張涂滿字跡的小紙頭”,卻記錄著“一段人生事跡”。“兩年間全部美麗的羅曼史”。幾乎沒有一點感情激動,“他取下了那張小紙”,然后“俯下身去,開始讀起來”。往事如煙,一幕幕又清晰地浮現在他的眼前: “艾麗絲”。“電話號碼”、“銀行”、“出租馬車行和鮮花店”……一段人生開始了它正常的行程,一段羅曼史展現了它全部的浪漫色彩與快樂、興奮、平庸及其不可避免的瑣屑等等所有程序,直至女主人生產。就這樣完了,老一套?不。作者非凡的藝術才能正要從這里開始展示:平淡中包含的巨大的魅力,借助于突如其來的死亡這個永恒的主題,無聲而強有力地表現出來。“下面的項目他已無法辨認……承辦人……埋葬事……一個大的和一個小的棺材。”
“埋葬了, 再也沒有什么了。 一切都歸于泥土,這是一切肉體的歸宿。
“他拿起這淡黃的小紙,吻了吻,仔細地將它折好,放進胸前的衣袋里。
“這兩分鐘里,他又重度過他一生中的兩年。”
仍然是淡淡的平靜的敘說,整篇全都是這種簡略到極點的輕輕勾勒。但正是這種近乎無情又似無心的敘述,將那個普通而又普通卻又震撼人心的人生問題異常醒目地推到了人們的面前。這大約也是一種 “藝術的陌生化”手法吧:用一種異乎尋常的表現方式,使人們對相當熟了的問題重新給予極大的注意。啊,人生,多么大的題目,它將包含多少悲歡離合的故事,引發多少感慨唏噓的人生回憶與無聲的沉思默想呢?而每個人卻都可以用自己的獨特生活經歷,作出各自的細致入微的回答。《半張紙》的妙處,或許就在這里。
(董春曉)
上一篇:《十二個月》全文|賞析|讀后感
下一篇:《賣火柴的小女孩》全文|賞析|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