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作之道·修改·《中國石拱橋》的修改
茅以升在《中國石拱橋》中有一段說明,原文是“在世界橋梁史上,石拱橋是比較早的。但中國石拱橋更為悠久”。“石拱橋是比較早的”,說明不明晰,而且前后兩句并無轉折關系,無需用連詞“但”。后來改為“石拱橋在世界橋梁史上出現得比較早。這種橋不但形式優美,而且結構堅固,能幾十年幾百年甚至上千年雄跨在江河之上,在交通方面發揮作用。我國的石拱橋有悠久的歷史。……”這里將原文兩句改為兩個自然段落:前一段泛指石拱橋的歷史及其作用,后一段集中說明中國的石拱橋。這樣說明,明晰、確切;每個自然段的中心就突出了。
還有一段說明,原文是:“石拱橋是以石拱為骨干而修成的橋。拱是彎曲的梁,梁是跨河越谷的橋身,橋身雖是彎曲的,但它上面的結構形成平坦的橋面,面上鋪路就可走人行車。石拱是用石頭塊拼砌成的拱,石拱橋就是用石塊造成的橋。”這一段用的是科學語體的本色語,比較抽象,不耐讀。后來作者修改了這一段說明,用比喻手法描述石拱橋的特點:“石拱橋的橋洞成弧形,就像虹。古代神話里說,雨后彩虹是‘人間天上的橋’,通過彩虹就能上天。我國的詩人愛把拱橋比作虹,說拱橋是‘臥虹’、‘飛虹’,把水上拱橋形容為‘長虹臥波’。”改文用“虹”比喻拱橋,形象生動,有引人入勝的魅力。
上一篇:生活之道·環保·“黑色風暴”來自何處?
下一篇:觀念之道·美丑觀·《巴黎圣母院》中的美與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