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巧點撥·布白記敘法名言大全
技法解說
布白記敘法是在記敘中有意省略或隱去某些環節以調動欣賞者的想象力的寫作技法。作者在寫作過程中,精心設置一些語言的“空白”,以求得“言有盡而意無窮”的藝術效果。記敘中留有空白點恰是留給讀者回味、想象的空間。布白記敘法通常用三類:
一是留些空景,由讀者去體會人物此時的心境與情感。如《我的叔叔于勒》在近結尾處有一段寫景句:“在我的面前,天邊遠處仿佛一片紫色的陰影從海里鉆出來。那就是哲爾賽島了。”小說在此處利用景物描寫來暗示人物的思想感情,“紫色的陰影”,絕非作者的信筆所至,而是匠心獨運,借陰影來表述“我”因家人不認于勒叔叔而心里憂傷不安的心情,以景襯情的寫法在小說中往往如此。
二是借助小物件引起讀者的聯想。如《故鄉》中點到灰堆里埋著碗碟,也留下空白點。楊二嫂一口咬定是閏土埋著的,究竟是誰人做的,留下一個謎,讓讀者去想象。
三是設置不言或半言。不言即人物沒有話語,作者的筆鋒轉到描寫動作神態上,來暗示其所要說的話。半言即話語突然中斷,留給讀者去聯想。如孫犁的《荷花淀》中有一個細節描寫,當水生的妻子聽到丈夫報名參軍上部隊的話后,種種話語一時都化作靜默,只用“劃破手指”這個動作來暗示。或許細心的讀者可以猜測水生女人此時復雜的心理活動:既有對丈夫的埋怨,也有為家庭的擔憂,更有對親人離別的不舍之情。這種“不著一言”的留白敘述,給讀者更多想象的空間。“半言”的例子如《紅樓夢》中林黛玉在瀟湘館里聞得屋外鼓樂之聲,問子鵑方知寶玉和寶釵結婚,不由悲從中來,連叫“寶玉……你好……你好……”,這里的“半言”把一腔的悲憤和孤涼之情盡泄而出,令讀者回味。
布白記敘法,把隱含的意思曲折地表露,但又不直接表露。運用這類寫法要能很好地把握尺度,太隱則讀者無法明白,太露則無法稱布白。
例文評析
沒有作業的暑假
艾菁
暑假來到了。那天上午,我去找那幾位原先說好一起去勤工儉學的同學。我們幾個幸運地被免試直升本校高中,自然不想白白虛度這個沒有作業的暑假。
然而,想不到六個人竟有四個變了卦。一個說要回老家探親,一個要讀暑期班,一個說爸媽不讓,一人聽說有三個人不去,也表示要放棄,只有我和晴“堅定”如初。
一切不知從何開始,想起《成長的煩惱》里西佛三兄妹查報紙找工作的情景,便找來一大疊報刊,卻什么收獲也沒有。于是,我和晴便決定上街找找看。可是大半條淮海路走下來,就是不好意思開口,倒是兩條腿走得又酸又疼。正想打道回府,一張廣告映入眼簾:誠招女營業員。看看自己的條件完全符合,不由朝晴一笑。
這是一家新近裝修的私人服裝店,里面的店員看我和晴站在廣告下不走,問:“怎么?想做?上樓找經理。”說著指了指一個搭建巧妙的閣樓,上面有一個男的,透過木柵欄正往店堂里看。晴拉起我就往外走,邊走還邊用普通話對我講:“算了算了,人家不會要小孩的!”害得滿店堂的人都朝我們看。走到店外面,我甩開晴的手,跟她講:“你等我,我自己去。”便不顧店堂里人們的驚訝,走到經理室去。誰知我尚未開口,那位經理先說:“已經招滿了。”我難堪地笑了笑,怏怏地走出店堂。唉,16歲還是小孩子!
那天晚上,我回憶白天的一切,那五位同學都是“口頭革命派”。我決定單獨干,于是擰亮臺燈,拿出一刀白紙、一盒水彩筆,工工整整地寫下:
“勤工儉學自薦”——好標題!有時代感!我自己鼓勵自己。
正文如下:“茲有女中學生一名,以優秀成績畢業于市北中學(市級重點)初中部,即將讀市北高中,欲在暑期勤工儉學。此人擅抄寫、整理、英文打字,能夠輔導小學生功課(英文等)……”
寫畢越看越滿意,大筆一揮,“刷刷刷”一氣抄了40多份,邊抄邊想過不多時雇傭信便會紛紛寄來,到那時我還可以挑一挑、揀一揀呢!
興沖沖地,我拿著一張“自薦”給爸爸看。誰知爸爸一看,怒目圓睜:“你準備到街上發傳單啊?”
“不,我想貼到廣告欄里。”我答道。
“不許!”爸爸不容我多講,拋出兩個字。
正在看電視的媽媽,急忙跑過來,一看到我的“自薦”,忙說:“不許哦,聽見嗎?讓親戚朋友看見了,還以為我和你爸小氣得連零花錢都不給你,害你去做暑期工呢!”
“這又不是丟人的事情。”
爸爸拍拍我的肩膀:“不是我和你媽要面子,世界可不像你想的那樣單純!”
“但也沒你們說的那樣復雜!”我說道。
媽媽說:“聽你爸爸說,隨隨便便一封信,你曉得是好人還是壞人?萬一……唉,外面這種事多了,你別不以為然……”
爸爸拿出一張聽課證來,結束了這場爭論:“今天我下班回家,幫你在暑期班報了‘新概念’第二冊,好好讀,心思用到讀書上去,聽見嗎?這種勤工儉學的東西,少想想!”
我只好拿著聽課證和40多份“自薦”,悻悻地回到自己的房間。
唉!16歲難道注定是屬于ABC的?
……這一個期盼已久的暑假終于結束。
打開抽屜,40多張“自薦”,連同那個勤工儉學的計劃,一同成了“過去式”。只有那張“新概念”第二冊的學歷證明,才是爸媽眼中唯一有用的。他們說:“你這個暑假沒有白過!”
是嗎?!
點評:
本文記敘了一位女中學生想在暑期中“勤工儉學”的計劃夭折過程,反映了中學生要獨立去實現自己的計劃是何等的艱難。文中有多處運用了留白記敘法。一是設置半言,如媽媽說的話:“萬一……唉,外面這種事多了,你別不以為然……”言下之意是不準“我”外出“勤工儉學”。二是“……這一個期盼已久的暑假終于結束。”這省略號即表明暑期里的打算泡湯了。三是結尾句:“是嗎?!”用兩個標點符號留給讀者回味,究竟暑假有沒有白過,讓讀者評判。
窗前,那一縷爬山虎
張俊祥
窗前,有一縷爬山虎。陽春,爬山虎抽出了嫩綠的細條兒,一個勁兒地往上爬。
墻角扔著一團揉皺了的紙,那是放寒假時我從學校帶回的獎狀。寒假過去十多天了,它一直那樣緊緊地蜷在那兒,好像挺安穩。那紙團上的皺痕,仿佛爹那張皺巴巴的臉,使我的心一陣一陣地哆嗦。
“獎狀有啥用?呸,它何時能供你吃穿?掙張獎狀算啥?有本事給咱家掙幾張‘大團結’。過了年別念那破書了,跟爹跑生意去!”
“咣當!”門關緊了。我惘然,想哭,卻怎么也哭不出。望著差點兒貼滿一面墻的獎狀,想著爹以往瞅見獎狀的神情,我不知所措。唯有窗前那縷爬山虎,在寒風中搖曳著,偶爾“吧嗒”一聲,掉了下去。
爹走了,過了大年初一就走了。臨走,還交代娘看好我。聽娘說,他到甘肅買銀耳去了。
不知干了些什么,年十五都過了。“年十五?”我忽然想到了什么,哦,對了,老師叫我們過了十五去報名呢。
“娘,我要到學校去報名。”
“什么,報名?”娘疑惑地瞪大了眼,“你爹不是說讓你跟他跑生意嗎?你給我好好待著。”娘撣著身上的土灰,朝我吼道。
“咣當!”又是關門聲。
窗前,那一縷爬山虎長得有兩寸許,嫩綠嫩綠的。春夜的雨,似乎特別耐人尋味。“滴答、嘀答……”滴在窗臺上。窗外的爬山虎吮吸著酥油般的雨水,正暗暗地往上沖。
爹回來了,帶著幾麻袋銀耳。知道我要開學,他匆匆忙忙趕回來的。爹坐在堂屋里,面前的地上,一大片白花花的銀耳,發出一陣陣清悠的藥香。爹似乎挺興奮,兩只亮幽幽的眼睛在昏暗的燈光下有些怕人,“大后天,你就跟爹到廣西做銀耳生意去。你這種娃子,十幾歲年齡,頭腦轉得快,有奔頭。外頭像你這樣的,自個兒跑生意的多的是。”爹抹抹濺在嘴角的口水,“咱爺兒倆保準不會蝕本。屋里你娘照應著,等咱爺兒倆跑它幾趟,那可就發了!”爹那雙銅鈴似的大眼睛看著我,又看看那一攤銀耳,似乎我也成了一大塊銀耳。
晨,起霧了,這是早春的霧,繚繞在田間屋旁。村子里,人們還在酣睡。今兒就是爹帶我走的日子。
站在桌旁,撫著新書,望著窗外,微亮的天空被淡淡的霧遮住了,那縷爬山虎葉兒上滾動著露珠,它已經繞著窗柱爬到屋檐上了。
許久,我一動不動。忽然,下意識地,我挎起了書包。一個大膽的計劃不知咋的突然間形成了:“離開家!”
里屋的門“吱呀”一聲打開了,我輕手輕腳跨出門檻、外屋。爹娘還睡得挺熟,毫無聲響,我“飄”了出去。嗬,晨霧越來越大,茫茫無際,獨我一人,四下一片灰白。走到窗下,我望了望爬上屋檐的爬山虎,幾點新綠點綴在白霧間。
我沿著山路走了,也不知去哪里。回頭看看,隱約中那一縷爬山虎,已爬到了房頂,可它仍然向著更高更遠的地方爬去……
點評:
作者巧妙地設置了爬山虎抽芽生長的鏡頭,引起人們的遐想。文章開頭寫“爬山虎抽出了嫩綠的細條兒”,暗示“我”內心的波瀾。中間又寫“爬山虎長得有兩寸許,嫩綠嫩綠的……正暗暗地往上沖”,隱喻“我”正積蓄力量。結尾處則寫“隱約中那一縷爬山虎,已爬到了房頂,可它仍然向著更高更遠的地方爬去……”,表達了“我”為求學而離家出走的堅定信念。這三條都寫物,借物來點出內心的變化,這也是留下空白,讓讀者從情節發展中去體味其真實的含義。
文題演練
題目閱讀下面的文字,根據要求作文。
車讓人,讓出一份安全;車讓車,讓出一份秩序;人讓車,讓出一份文明;人讓人,讓出一份友愛。在現實生活中,這類“讓”的現象實在很多。在家庭中,可以讓出濃濃的親情;在校園里,可以讓出深厚的友誼;在社會上,可以讓出和諧的天地……
請以“讓”為話題,自選角度,寫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
寫作要求:
①題目自擬。
②寫成記敘文。
寫作提示:
話題緊扣時代脈搏,貼近學生心理,人人有事寫,有理揭,易寫。但要寫好,一要明晰審題,二需巧妙構思,三得精選文體。
就審題而言,“讓”這個作文話題,把握起來并不困難,但“讓”的含義還須深透理解。古人云:“厚人自薄謂之讓。”(《賈子·道術》)意思是把本該屬于自己的方便、好處讓給別人。如果不能扣住這一點,就很容易偏離題義。
就構思而言,本題可以實寫,寫讓物,讓座,讓榮譽,讓待遇,這些較實的題材,容易寫成充實具體的文章,缺點就是因為是淺層次的構思,題材容易撞車;本題可以虛寫,在網絡游戲前主動避讓,在針鋒相對時選擇退讓,在遭遇不公時不妨忍讓,這些較虛的題材,避開大路走小徑,容易寫出新東西;也可以逆向構思,引入與時俱進的嶄新理念,比如“過于謙讓,只會坐失良機”、“讓步,必須把握好度”、“放出眼光,當仁不讓”、“互讓才能雙贏,互不相讓則兩敗俱傷”等觀點。如此構思,新穎脫俗,作文成功大半。
就文體而言,可以通過日記連綴,展示謙讓雙方的心理變化軌跡和感悟;可以通過穿插小標題,寫出幾個關于讓賢的故事,抒寫自己對此事的體會;可以通過書信的形式,談談對謙讓的看法;可以通過辯論記錄的形式,展示針鋒相對的觀點;可以通過明確一個中心句并在文中反復出示,起到強化文旨、美化結構的作用;可以通過童話、寓言的形式,演繹人類社會里與“讓”有關的喜怒哀樂。
佳作展示
自行車上的空間
爸爸的自行車上,有一個怎么也填不滿的空間,那是我讓出的,同樣是爸爸讓出的。可是那空間又不是滿滿的,它填滿了我對爸爸的愛,同樣有爸爸深沉的父愛。
小時候,爸爸的自行車載著我風里來,雨里去。那時的我很稚嫩,爸爸很胖。我坐在后面,總愛與爸爸爭奪坐墊與后座之間的空間。我叫著嚷著,爸爸憨憨地笑著,不時發出好像很吃力的聲音。最后,贏的總是我。我總把頭高高昂起,常勝將軍一般威風凜凜。還不忘“守住陣地”,用手抓著本屬于爸爸的坐墊后端。殊不知,爸爸肥胖的身軀占有的空間卻是那么那么少。
幼稚的我不知是爸爸讓著我,總以為爸爸不如自己。于是我更加過分了,爸爸有時甚至站著騎車……
后來,爸爸病了,那么虛弱,那么瘦!站在他的病床邊,我忽地似乎懂了什么。往日的碎片沖撞著我的思想。我看到了,看到一位胖爸爸努力讓給車后的小女兒更多空間。
爸爸終于康復了。我,那個曾經不懂事的女兒再次坐在他的自行車上,我看見他的背,那么瘦。他的身體習慣性地朝前坐著。爸爸,你還在讓給女兒更多的空間嗎?
晚風吹來,吹濕了我的眼眸。我好想,給爸爸讓出地方。可是他早已不需要了——他那么瘦。我的想法,太遲太遲了!
但是,我還是輕輕對爸爸說了一句:“爸,后面位置大,朝后坐點吧。”我看見爸爸笑了,也許在這一刻,他明白了:女兒正在用一顆讀懂父愛的心為他讓出空間。
小時候,爸爸用“讓”裝點女兒上學的路;后來,女兒悄悄讀懂爸爸“讓”的愛;而現在,女兒和爸爸共同用愛讓出自行車上那美妙的空間。那空間,注定永遠填不滿。然而充滿它的,是爸爸“讓”出的愛。
爸爸,再向后坐一點吧……
跟陌生人說話
劉心武
父親總是囑咐子女們不要跟陌生人說話,尤其在大街、火車上等公共場所。這條囑咐在他常常重復的諸如還有千萬不要把頭和手伸出車窗外面等訓誡里,一直高居首位。母親就像安徒生童話《老頭子做事總是對的》里面的老太太,對父親給予子女們的囑咐總是隨聲附和。但母親在不要跟陌生人說話這一條上卻并不能率先履行,而且,恰恰相反,她在某些公共場合,尤其是在火車上,最喜歡跟陌生人說話。
有回我和父母同乘火車回四川老家探親。去的一路上,同一個臥鋪間里的一位陌生婦女問了母親一句什么,母親就熱情地答復起來,結果引出了更多的詢問,她也就更熱情地絮絮作答。父親望望她,又望望我,表情很尷尬,沒聽多久就走到車廂連接處抽煙去了。我聽母親把有幾個子女都怎么個情況,包括我在什么學校上學什么的都說給人家聽,急得我直用腳尖輕輕踢母親的鞋幫。母親卻渾然不覺,樂樂呵呵一路跟人家聊下去。她也回問那婦女,那婦女跟她一個脾性,也絮絮作答,兩個說到共鳴處,你嘆息我搖頭,或我抿嘴笑你拍膝蓋。探親回來的路上也如是,母親跟兩個剛從醫學院畢業分配到北京去的女青年言談極歡。雖說醫學院的畢業生品質可靠,你也犯不上連我們家窗外有幾棵什么樹也形容給人家聽呀。
母親的嘴不設防。后來我細想過,也許是,像我們這種家庭,上不去夠天,下未墜進坑里,無饑寒之虞,亦無暴發之欲,母親覺得自家無礙于人,而人亦不至于要特意礙我,所以心態十分松弛,總以善意揣測別人,對哪怕是旅途中的陌生人,也總報以一萬分的善意。
……
母親84歲謝世,算得高壽了。不僅是父親,許多有社會經驗的人都諄諄告誡——不要跟陌生人說話,實在是不僅在理論上顛撲不破,而且因不慎與陌生人主動說了話或被陌生人引逗得有所交談,從而引發出麻煩、糾纏、紛爭、騷擾乃至于悲劇、慘劇、鬧劇、怪劇的實際例證太多太多。但母親84歲的人生經歷里,竟沒有出現一例因與陌生人說話而招致的損失,這是上帝對她的厚愛,還是證明著即使是兇惡的陌生人,遭逢到我母親那樣的說話者,其人性中哪怕還有螢火般的善,也會被煽亮?
父母都去世多年了。母親與陌生人說話的種種情景,時時浮現在心中,浸潤出絲絲縷縷的溫馨。但我在社會上為人處事,卻仍恪守著父親那不要跟陌生人說話的遺訓,即使迫不得已與陌生人有所交談,也一定盡量惜語如金,禮數必周而戒心必張。
前兩天在地鐵通道里,聽到男女聲二重唱的悠揚歌聲,唱的是一首我青年時代最愛哼吟的《深深的海洋》:
深深的海洋,
你為何不平靜?
不平靜就像我愛人
那一顆動搖的心……
歌聲迅速在我心里結出一張蛛網,把我平時隱藏在心底的憂郁像小蟲般粘在了上面,瑟瑟抖動。走近歌唱者,發現是一對中年盲人。那男士手里,捧著一只大搪瓷缸,不斷有過路的人往里面投錢。我在離他們很近的地方站住,想等他們唱完最后一句再給他們投錢。他們唱完,我向前移了一步。這時那男士仿佛把我看得一清二楚,對我說:“先生,跟我們說句話吧。我們需要有人說話,比錢更需要啊!”那女士也應聲說:“先生,隨便跟我們說句什么吧!”
我舉錢的手僵在那里再不能動,心里涌出層層溫熱的波浪,每個浪尖上仿佛都是母親慈藹的面容……母親的血脈跳動在我喉嚨里。我意識到,生命中一個超越功利防守的甜蜜瞬間已經來臨……
上一篇:《技巧點撥·人稱轉換記敘法》記事作文寫作技巧
下一篇:《技巧點撥·點面結合記敘法》記事作文寫作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