補語本應該位于謂語之后,但古代漢語中表示動量的補語卻常常移到了謂語之前,這種語法現象稱為補語位移。因此在古文今譯時需要把這些補語移到謂語后翻譯。如:
齊人三鼓。《曹劌論戰》 三鼓:擊了三次鼓。
秦王不懌,為一擊缶?!读H藺相如列傳》 一擊缶:即“擊一次擊”。
騏驥一躍。《勸學》 一躍:即“跳一下”。
駑馬十駕?!秳駥W》 十駕:即“拉車走十天”。
再拜。《鴻門宴》 再拜:即“拜兩次”。
趙嘗五戰于秦《六國論》 “五戰”即“交戰五次”
補語本應該位于謂語之后,但古代漢語中表示動量的補語卻常常移到了謂語之前,這種語法現象稱為補語位移。因此在古文今譯時需要把這些補語移到謂語后翻譯。如:
齊人三鼓。《曹劌論戰》 三鼓:擊了三次鼓。
秦王不懌,為一擊缶?!读H藺相如列傳》 一擊缶:即“擊一次擊”。
騏驥一躍。《勸學》 一躍:即“跳一下”。
駑馬十駕?!秳駥W》 十駕:即“拉車走十天”。
再拜。《鴻門宴》 再拜:即“拜兩次”。
趙嘗五戰于秦《六國論》 “五戰”即“交戰五次”
上一篇:《狀語后置》古漢語基礎
下一篇:《判斷句》古漢語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