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文]
元豐六年(1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戶②,欣然起行。念無與樂者③,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④。懷民亦未寢,相與⑤步于中庭⑥。
庭下如積水空明⑦,水中藻荇⑧交橫⑨,蓋竹柏影也。
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⑩如吾兩人者耳。
[注 釋]
①元豐六年:公元1083年。元豐,宋神宗的年號。當時作者謫居黃州已四年。②無與樂者:沒有(可以)共同游樂的人。③戶:單扇門,這里指窗戶。④張懷民:名夢得,清河(今河北清河)人。元豐六年貶謫到黃州,寓居承天寺。⑤相與:一起,共同。⑥步于中庭:即“于中庭步”,狀語后置。步,散步。⑦空明,清澈透明。⑧藻荇(xìng):借代水草。藻,水草的總稱。荇,一種多年生水草。⑨交橫:交錯縱橫。⑩閑人:清閑的人,隨遇而安的人。蘇軾當時被貶為有職無權的黃州團練副使, 所以自稱“閑人”。
[譯 文]
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脫了衣服打算睡覺,誘人的月色穿窗入戶,于是(我)高興地起床出去(賞月)。想到?jīng)]有和我同享賞月之樂的人,就到承天寺去找張懷民。懷民也沒有睡覺,我們兩個人便一起在院子里散步。
(月光下)庭院里如同積滿清水一樣清澈澄明,清水里水草縱橫交錯,原來是竹子、柏樹的倒影。
哪一個晚上沒有月色?哪一個地方?jīng)]有竹子、柏樹?只不過是缺少像我們兩個這樣清閑的隨遇而安的人罷了。
[鑒 賞]
這是一篇抒發(fā)“閑情”的小品。開頭寫誘人的月色穿窗入戶,引發(fā)了作者賞月的情趣。接下來通過對月下景物的描寫把人帶入空明澄澈、亦真亦幻、令人陶醉的忘我境界。最后連設兩問,抒寫了自己對人生的感悟——只要在那汲汲于名利的世間,以“閑人”自許,心胸開闊,淡泊寧靜,那么,什么地方享受不到這種無窮樂趣呢。
作者胸懷大志卻屢遭貶抑,但作者并未萎靡不振,而是以樂觀曠達的態(tài)度面對挫折,這種樂觀曠達的感情,不是通過直接的訴說來表達,而是含蓄地滲入記敘和描寫之中,讓你去體味,去琢磨,去感受。含蓄,因耐人尋味,可能更深沉。
香格里拉在哪里?香格里拉其實就在你心中。唯美好的心靈能發(fā)現(xiàn)和領略美好的自然。
上一篇:《觸龍說趙太后》文言文翻譯|注釋|賞析
下一篇:《諫太宗十思疏》文言文翻譯|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