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上為和
和,是跨越萬仞雪山的一道鐵索;
和,是廣袤海域上的一架千里通途;
和,是爆竹聲中的一個沉甸甸的紅包,親切悅人;
和,也是清晨鄰里之間在門戶左右的問候,溫暖宜人。
和為貴,是一句跨越了時間長河的至理名言,也是多少中國人對美好的向往與追求。“成王敗寇”、私利至上的當今社會,“和為貴”這三字真言成了我們思考與他人關系、構筑和諧生活環境的最好答案。
和是一種大度通達的智慧。“將相和”的美談流傳千古,成了中國文化史上一顆閃亮的明珠。一文一武,指點國事經緯;一張一弛,共創太平天下。至今,我們仍在為究竟是廉頗征戰沙場、固疆衛國載譽更多,還是藺相如巧辯秦王、維護國家尊嚴功勞更大而唇槍舌劍的交鋒不斷。但當兩位重臣以刎頸之交的美名流傳千古時我們只需留出對兩人廣大胸懷的贊嘆。和為貴,如果可以交心而作,又何必劍拔弩張呢?
和,也是謙謙君子的溫潤如玉。且看清朝大學士張英,沉心與朝政卻收到了千里之外家人的傳書。鄰居吳氏欲侵占他的宅邊地,家人馳書北京,要張英憑官威壓一壓吳氏氣焰。誰知張英卻回詩一首曰:“千里修書只為墻,讓他三尺又何妨。長城萬里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意思很明白:退讓。家人得詩,主動退讓三尺。吳氏聞之,受到感動也后撤三尺,三加三等于六,才成了“六尺巷”。和為貴,鄰里之間和諧之風傳為美談。
和,也是人類共同進步的巨輪。回望二十世紀,多少戰火伴隨著血肉橫飛,多少漂泊離別裹挾著悲傷哀嚎!當中國南京三十萬同胞的靈魂在哭泣,日本廣島、長崎的人民不也在痛苦悲鳴嗎?戰爭也許可以分出勝負,但這沉重的代價人類難以再度承受。回望歷史,黃沙慢揚,駝鈴婉轉,黃昏里,王昭君撫動琵琶奏響和鳴,幾許悲壯,卻讓人感受了民族和好的強盛;白雪皚皚,危峰林立,陽光下,文成公主的面紗脫落在藏山頂,卻留下來廣大統一的中華民族。和為貴寬容一切的心,包容一切的胸懷,才能擁有強盛。
不同的冰雪融入相同的河流,是為和;不同的河流注入相同的海洋,是為和;不同的海洋面向同一面天空,是為和。
在相異中尋找相通,在競爭中謀求和諧,讓寬容大氣激蕩出和氣,讓和氣澎湃出更波瀾壯闊的和鳴之音,和為至上,走向美好的明天。
上一篇:竇宇昊《紙上得來,終須躬行》議論高中作文
下一篇:吳一倜《藥神的路》敘事高中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