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而不同
大千世界無奇不有,然而我們都生活在集體中,正是如此,我們應如何做和而不同的君子呢?
待人有原則、有分寸、有底線。這,才是君子。北宋曾經有兩個宰相,一個叫司馬光,一個叫王安石。一個是保守派,一個是改革派。司馬光和王安石是政治上的死對頭,彼此都認為對方的方針荒謬至極,卻又是生活中的好朋友。既然要改革,司馬光就被從宰相寶座上趕了下來。王安石大權在握,皇帝詢問他對司馬光的看法,王安石稱司馬光為“國之棟梁”。后來又因為改革失敗被罷官,很多人落井下石,向皇帝告他的黑狀。皇帝又來征求司馬光的意見。司馬光懇切地說:“王安石疾惡如仇,胸懷坦蕩忠心耿耿,有古君子之風。陛下萬萬不可聽信讒言。”皇帝聽完后說了一句:卿等皆君子也!在與人交流學習的過程中,要學會吸取和借鑒他人的優點,就事論事,不要為了一時的心中不快就惡語相攻,最后不了了之。那不是君子的作態,只有小人才會不顧集體的利益,,圖一時之快,不從長計議。 司馬光與王安石雖都因彼此而失去官職,但并沒有產生怨恨之心,而是在尊重彼此的前提下評價對方,而不只是因為你是我的朋友,你的觀點我一概接受,你是我的敵人,你的觀點我全盤否定,這種做法未免太狹隘了。
在我國革命歷史上,劉伯承、鄧小平兩人之間的合作,充分驗證了“君子和而不同”的從政道德。劉、鄧二人都是四川人,但劉伯承生于1892年,鄧小平生于1904年,年齡相差不小。在革命工作中,按照分工,劉伯承主管軍事工作,鄧小平主管政治工作。但是分工不分家,始終在工作互相支持。劉伯承工作態度是“舉輕若重”,無論大事小事,事事必恭傾;而鄧小平則是“舉重若輕”,每遇大事,都以輕松態度對待。但兩人從不固執己見,哪個意見比較對,就一致地去做。劉鄧團結協作,配合默契,使劉鄧大軍數十年如一日地無論遇到多么大的困難,都能百戰百勝。真正的團隊是通過溝通而交流意見,即使會意見不同一時傷了和氣,但也可用短暫的時間去校驗,起碼彼此都是肝膽相照,赤誠相見,只知道人云亦云,那么集體變不可能有贏的時候。
人各不同,各持己見,所以我們更要學會包容他人意見吸取他人優點,赤誠相見,坦誠以待。
上一篇:李靜《和而不同》議論高中作文
下一篇:張少俊《和而不同》議論高中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