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形骸之外》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形骸之外:xíng hái zhī wài
詞源: 《莊子·德充符》:“吾與夫子游十九年矣, 而未嘗知吾兀者也。今子與我游于形骸之內, 而子索我于形骸之外, 不亦過乎?”
詞由: 春秋時, 鄭子產和申徒嘉同時拜楚國的賢士伯昏無人為師。一天, 他們兩個人談起來。子產對申徒嘉說:“我出去做官了, 你就不要做官; 如果你先出去了呢,我也不再去做官。”第二天, 子產又說了一遍。申徒嘉不同意他這樣說, 認為他這樣做是過分了。子產說:一個人應當有知己之明。申嘉徒說:“我跟著老師學習已有十九年了,并沒有知道我是一個禿頭。你現在和我在一起學習老師的學識,內在的要求是一致的;然而你要從我這里取得的,不過是外在的表象。你不是太過分了嗎?”
詞義:人外在的肉體形貌。形骸:身體;之外:意思是表現在外面,一看就看出來。指身體表現出來的種種動作、行為。
書證:晉·王羲之《蘭亭集序》:“夫人之相示,府仰一世,或取諸懷抱,晤言一室之內;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上一篇:成語《當頭棒喝》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下一篇:成語《待價而沽》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