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諧’也。”出自《廣雅》。和是中國人舊有的理念,中國人內斂,溫和,自矜的個性也受其影響。
和現平常,和存各處。
"和"是小事,也是大事。小得稀松平常,大得關乎國家。自古儒士就有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口號,要平天下先齊家,要天下和先做到家和。有句老話也說:家和萬事興。還有說萬事和為貴。明朝禮部尚書張英以讓墻三尺留名于世,給眾人做了個好榜樣,這是和。中國的外交智慧一向令人稱道,王毅外長親切稱贊外國女記者中文說得好;中美新聞女主播越洋辯論,劉欣不卑不亢微笑以對,這是中國人共有的修養,這也是和。維和戰士們在槍林彈雨中來去,是為了守護家庭的和,國家的和 ,世界的和。縱使“可憐無定河邊骨,猶是深閨夢里人” 也守衛在第一線,他們用武力來詮釋“和” 。
和衷共濟,共成大事。
自古以來,一代開國皇帝背后就一定有一個成熟的智囊團。周文王有姜子牙、南宮適之謀;秦始皇有李斯之智,白起之勇;劉邦有張良的謀劃,蕭何的權術,韓信的武力。都成功履至尊而制六合,得成平定天下之大事。他們何以得英才?何以成大事?世人戲謔帝王魅力不可擋,但換個角度,只是一群有相同志向的人聚在一起共同奮斗,再加諸其他因素,同心協力,可得天下。中國呼吁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得到眾多國家支持,是因為各國有共同的目標——求發展,求繁榮。有了共同目標,就有了和衷,也就有了共濟的理由。和衷共濟,共成大事,有何不可?
和而不同,保留獨特。
北朝時期的民族大融合至今為專家學者所論道,少數民族接受漢化,漢族文化也受其影響。各民族在融合的道路上越走越遠,但是本民族的根依然留存,就像新疆的羊肉串有其獨特滋味,這叫和而不同。在每一個班級里,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特色,都有自己扮演的角色,但我們對外只稱共同的班級名,這也是和而不同。萬隆會議周總理提出求同存異方針,以商量的口吻贏得亞非各國共同的掌聲。因為殊途同道,資本主義,社會主義,只是意識形態的不同,卻有為本民族的解放和發展作斗爭的共同決心。在人類社會發展的路上,愿各國都能有求大同,留小異的意識,文化是多元的,意識是多元的,但是求和平求發展的目標卻一定是統一的。
和之一字,可現于行。
“ 和”是一種智慧,一種處世態度,一種共有信念。它是柔,也是一種鏗鏘。它是抽象,也是有形的行動。在路怒現象越演越盛的今天,遇到意外請不要暴躁,雙方和平協商應是上策,但交警部門也是我們強有力的后盾;鄰里矛盾很正常,彼此敞開心扉可以相談,但警察叔叔仍然公正;世界的舞臺星光熠熠,中國的作用日益重要,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依然是我們開展對外關系的基本原則,但中國的實力不容別國欺侮 。因此在和氣待人的同時可以帶上一點強硬 。
和平,和諧,和睦,和美。它們組成我們共同的祝愿,在追求和的過程中,要求我們做到:和衷共濟,和而不同,和現于行。
上一篇:白家駿《和為貴》議論高中作文
下一篇:陳思琪《和之光常亮,諧之樹長青》高中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