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瑣事,日后回味,才發現越嚼越香,越品越濃,濃得化不開。
很多人喜歡問,親情是什么,也有很多人喜歡以親情的名義給別人上“思想道德政治課”,滔滔不絕口若懸河,反而令人迷惑究竟何為孝。
中國傳統孝為先,但“孝”并不是為父母洗洗腳什么的作業,亦不是百依百順的封建愚孝,更不是營養品、生活費冰冷的現實之“孝”。親情是父母在生活中點滴舉動滲透而出的,這些雨露是滋養“孝”的根本,也是人心溫情的那根弦。
孝心不是被逼出的,不應是道德綁架的產物。如果靜下心想,有關親情最先出現在腦海里的,是一個個溫柔的細節:外出吃飯知道孩子口味叮囑服務員不放香菜,每天在午飯旁放碗熱水讓他溫喉,在孩子忙著穿鞋時為他再多喂一口飯,特意提前放在行李箱里的備用襪子和一小包錢???也許微小到忽視,但細節動人。這是只有細細品味才能發現的美好。
“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生活不只是眼前的茍且,還有詩和遠方。”句子很美,可又有幾人未把旅行目的地設為名勝,未把目的定為“到此一游”呢?中國旅游團有大量的“一日游”,甚至歐洲也可能在七天內游完。速度有了,質量呢?
這種中國目的式旅游往往只是不停的到達,走馬觀花,沒有細節的欣賞,心靈的感受。記得去故宮時,一位八九歲的小女孩立在太和殿門前,仔細端詳著什么,她媽媽急急地叫她:“快過來!爸爸給我們拍照!”小女孩睜大眼睛:”媽媽,可我在看那屋檐上的空花紋——“話說一半,她被一個婦女生拽過去,站在一個滿頭大汗舉著相機的男人面前,女人剛剛焦急嗔目的表情在鏡頭前瞬間笑靨如花。拍完照小女孩仍是不情愿,婦女也不耐煩:“看雕花?讓爸爸給你拍幾張,回去放大在電腦上使勁看。今天算是來過故宮了啊,回去作文開頭要怎么寫呀……”女人拉著小女孩的上臂快速地邊絮叨邊走,趕往下一個目的地。我見了很悲哀也很無奈,為什么要剝奪一個孩子用心感受的權利,強冠以“到此一游”的名號?
暑假去白云山,登山前一天先在附近一個叫“發哥農莊”的村民自辦旅館里住了下來。因無處可去,就決定讓主人家的小女孩帶我們到附近一個無名的小山溝里轉轉。
向前。
沿著石子路、土路、草路向前,順著野蒲公英、野核桃樹和小溪向上,愜意地走游,不時停下擺弄路邊的小花。走到一處裸石灘,我們一行人把帶去的大西瓜切了,倚著石頭吃。從未吃過那樣香甜多汁的瓜,瓜水染紅了腳下的石子。重又出發前,我挑了幾顆花紋別致的石子帶在身上(回去時發現硌花了放在一起的手表,倒也不怎么心疼)。
向前。
溪岸那邊,有個儲水的石窖,我們繞過去,幾個孩童鬧著搶著試提起那沉重的石蓋,末了還是大人幫著搬開來,里面是浮著殘葉的雨水和溪水。我們挑了個位置,在厚綠而潮濕的草下順著接一隙泉水,水很清,很冰,有一些不明物在里面,應該是草葉什么的,我們也不顧,每人飲了幾口,稱不上是甘甜可口,但的確清爽怡人。這是自然的味道。
第二天便是瘋狂的登階,上了就下,對白云峰頂并無深刻印象。
末了回家,留在記憶里最深的還是那無意闖入的小徑,路旁一人高的野花,涼爽的清泉和可口的西瓜。
也許是應該放棄倉促的“旅行”了,只要用心,處處皆景。如若僅以“到此一游”為目的,即使身處最美的風景里,也身疲心乏無福感受。
不要讓心比雙腳還累。
一夕秋陽,軟躺在躺椅上,手執一杯茶的清香,聆聽幾綹光的溫朗,懶懶的瞇著盹,這是個適合回憶的好時光。重拾那些舊事,細細品嘗,那些瑣碎小事,閑淡的過往,榨出濃烈的芬芳。
留在記憶深處的,總是點滴,因之雖細小,卻動人。“人生好比香料,搗得愈碎,磨得愈細,香得愈濃烈。”
今呷昔芳,濃乎?溯洄從之,且香,且長。
作文點評:
上一篇:劉冰《城市人 新農村》寫人高中作文
下一篇:劉慧杰《奮斗過得青春不迷茫》記敘高中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