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由洗耳是什么意思
【典源】 漢·蔡邕 《琴操·箕山操》:“許由者,古之貞固之士也。堯時為布衣,夏則巢居,冬則穴處,……以清節聞于堯。堯大其志,乃遣使以符璽,禪為天子。于是許由喟然嘆曰:‘匹夫結志,固如盤石,采山飲河,所以養性,非以求祿位也; 放發優游,所以安己不懼,非以貪天下也。’使者還,以狀報堯,堯知由不可動,亦已矣。于是許由以使者言為不善,乃臨河洗耳。樊堅見由方洗耳,問之:‘耳有何垢乎?’由曰:‘無垢,聞惡語耳。’堅曰:‘何等語者?’由曰:‘堯聘吾為天子。’堅曰:‘尊位,何為惡之?’由曰:‘吾志在青云,何乃劣為九州伍長乎?’于是樊堅方且飲牛,聞其言而去,恥飲于下流。于是許由名布四海。……后許由死,遂葬于箕山。”魏·嵇康《高士傳》亦載,后作“乃臨池水而洗其耳,池主怒曰:‘何以污我水?’由乃退而遁耕于中岳,潁水之陽,箕山之下。”晉·皇甫謐《高士傳》:“許由字武仲,陽城槐里人也。……堯又召為九州長,由不欲聞之,洗耳于潁水濱。時其友巢父牽犢欲飲之,見由洗耳問其故。對曰:‘堯欲召我為九州長,惡聞其聲,是故洗耳。’巢父曰:‘子若處高岸深谷,人道不通,誰能見子? 子故浮游,欲聞求其名譽,污吾犢口!’牽犢上流飲之。許由沒,葬箕山之巔,亦名許由山。”
【今譯】 許由 (字武仲) 是古代唐堯時的隱士,夏天巢居,冬天穴處,堯準備將天下讓給他,許由不為所動,認為這活污辱了他,去河邊洗耳朵,樊堅見許由洗耳,問他:“耳朵有什么污垢嗎?”許由說:“沒有污垢,只是聽了不好的話。”樊問:“是什么話?”許由說:“堯要聘我為天子。”樊說:“天子是尊位,為什么這話不好呀?”許由說:“我志在青云之上,為什么去做那凡俗的九州伍長呢?”樊堅當時正在飲牛,聽了這話便離開了,恥于讓牛在他下流飲水。又一說為: 堯準備召許由為九州長,由不愛聽,去潁水邊洗耳。這時他朋友巢父牽牛來飲水,見許由洗耳就問他緣故。許由說:“堯想召我為九州長,我討厭聽這種話,因此來洗耳朵。”巢父說:“你如果隱居在高山深谷中,不與人世來往,誰還能找到你? 這都是因為你輕浮游蕩,想博取好名聲的結果。臟了我牛的口!”說著把牛牽到上流飲水。許由死后,葬
在箕山上,也稱許由山。
【釋義】 后以此典形容隱士志行高潔,恥于仕宦,甘心隱居山林。
【典形】 不就堯征、巢由洗耳、遁跡箕山、箕山客、箕潁、臨河洗耳、武仲天下讓、許由遁、許由耳、洗耳、洗耳高人、洗耳翁、洗渭、堯禪、揖許由、潁水涴清流、潁陽之節、洗耳巢由、箕山高節、南入箕潁、飲水箕山、有耳莫洗、耳本不聞、箕潁客、思洗耳、清節傳箕潁。
【示例】
〔不就堯征〕 唐·盧照鄰《益州至真觀主黎君碑》:“臨長水而飲犢,不就堯征。”
〔巢由洗耳〕 唐·李白 《笑歌行》:“巢由洗耳有何益,夷齊餓死終無成。”〔遁跡箕山〕 元·白樸《沁園春·監察師巨源將辟予為政》:“唐虞世,也曾聞巢許,遁跡箕山。”
〔箕山客〕 唐·李商隱《覽古》:“回頭一吊箕山客,始信逃堯不為名。”
〔箕潁〕 唐·駱賓王 《上廉察使啟》:“退不能銷形地肺,揖箕潁之余芳。”
〔臨河洗耳〕 三國·曹植《許由巢父池主贊》:“堯禪許由,巢父是恥,穢其溷聽,臨河洗耳。”
〔武仲天下讓〕 明·陳子龍《蕭山許寺作》:“武仲天下讓,名與箕山綴。”
〔許由遁〕 唐·白居易《進士策問五道》:“堯讓天下而許由遁,周有天下而伯夷餓。”
〔許由耳〕 宋·蘇軾《廉泉》:“漁父足豈潔,許由耳何淄?”
〔洗耳〕 三國·曹植《七啟》:“河濱無洗耳之士,喬岳無巢居之民。”
〔洗耳高人〕 宋·陸游《秋晚雜興》之六:“洗耳高人恥見堯,看渠應不受弓招。”
〔洗耳翁〕 唐·李白《古風》之二十四:“世無洗耳翁,誰知堯與跖。”
〔洗渭〕 晉·陸機《演連珠》之七:“是以巢箕之叟,不眄丘園之幣; 洗渭之民,不發傅巖之夢。”
〔堯禪〕 明 · 高啟 《詠隱逸 · 周黨》:“周興有恥食,堯禪或羞污。”
〔揖許由〕 魏·阮籍《為鄭沖勸晉王箋》:“然后臨滄州而謝支伯,登箕山以揖許由。”
〔潁水流清流〕 清·呂履恒《許由冢》:“偶使人間知姓字,遂教潁水涴清流。”
〔潁陽之節〕 唐·楊炯《群官尋楊隱居詩序》:“堯帝省方,終全潁陽之節。”
上一篇:西施傾吳是什么意思
下一篇:許由洗耳是什么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