淵明賦歸是什么意思
【典源】 晉·陶潛《歸去來兮辭》:“歸去來兮,田園將蕪胡不歸? 既自以心為形役,奚惆悵而獨悲! 悟已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 實迷途其未遠,覺今是而昨非。舟搖搖以輕飏,風飄飄而吹衣。問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已矣乎! 寓形宇內復幾時,曷不委心任去留?胡為乎遑遑兮欲何之? 富貴非吾愿,帝鄉不可期。懷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東皋以舒嘯,臨清流而賦詩。聊乘化以歸盡,樂夫天命復奚疑。” 《晉書·隱逸傳》:“義熙二年,解印去縣,乃賦《歸去來》。”《南史·隱逸傳》、《宋書·隱逸傳》亦載。
【今譯】 晉代陶潛字淵明 (一說名淵明,字元亮),曾為彭澤令,因不愿逢迎上司,而解印辭官,作《歸去來兮辭》,其中道:“歸去吧,田園即將荒蕪為何不歸? 自從讓心神為形體驅使,該多么惆悵而傷悲! 覺悟了已往再也不可改變,明白了將來尚能追回; 步入迷途還不算太遠,感覺出今天對而昨日為非。船兒搖搖輕輕蕩遠,風兒飄拂吹動我衣。向征人打聽前邊的路程,不禁恨晨光的朦朧熹微。……算了噢! 人寄居于世上能有多久,為何不放開心神隨意去留?整天棲棲遑遑的算個什么? 富貴不是我的愿望,仙鄉也無法去遨游。趁著大好時光獨自前行,或是插下柱杖去干點農活。登上東山放聲長嘯,面對清泉吟詠詩歌。隨大自然一起走向生命的終點,聽天由命吧用不著多懷疑。”
【釋義】 后以此典形容拋棄官祿,回歸故鄉,隱居田園。
【典形】 罷官陶令、賦歸、賦歸歟、歌去來、歸來賦、歸去來、歸去來兮、歸去陶、歸臥淵明廬、彭澤初歸、陶令思歸、應說今是、淵明賦歸去、元亮歸來、歸來同元亮、歸田先作賦、賦得歸來、彭澤歸田、還家陶令、滯留愧淵明、賦歸來、賦歸田、吟歸去。
【示例】
〔罷官陶令〕 清·顧炎武 《賦得秋柳》:“老去桓公重出塞,罷官陶令乍歸家。”
〔賦歸〕 宋·張炎《臺城路·抵吳書寄舊友》:“謾慷慨悲歌,賦歸不早。想得相如,此時終是倦游了。”
〔賦歸歟〕 唐·儲光羲《仲夏入園東陂》:“且言重觀國,當此賦歸歟。”
〔歌去來〕 唐·王績《答刺史杜之松書》:“歌去來之作,不覺情親; 詠招隱之詩,惟憂句盡。”
〔歸來賦〕 宋·葛長庚《摸魚兒》:“欹枕試聽鳴櫓。還又去,道喚取陶泓要草歸來賦。”
〔歸去來〕 唐·杜甫《醉時歌》:“先生早賦歸去來,石田茅屋荒蒼苔。”
〔歸去來兮〕 宋·方岳《臺城路·和楚客賦蘆》:“歸去來兮怎得? 盡鷺翅鷗倚,乍寒時節。”
〔歸去陶〕 清·葉燮《偶感再和時齋韻》:“君并陳情李,予慚歸去陶。”
〔彭澤初歸〕 宋·汪元量《星子驛別客》:“彭澤初歸元亮醉,沙場遠使子卿愁。”
〔陶令思歸〕 宋·蘇軾《佛日山榮長老》之一:“陶令思歸久未成,遠公不出但聞名。”
〔應說今是〕 清·張穆《百字令·自題煙雨歸耕圖》:“耕作吾家事。綠蓑青笠,淵明應說今是。”
〔淵明賦歸去〕 宋·蘇軾《寄黎眉州》:“且待淵明賦歸去,共將詩酒趁流年。”
〔元亮歸來〕 元·張養浩《普天樂》:“子猶興盡,元亮歸來,把翠竹栽,黃茅蓋。”
上一篇:清圣濁賢是什么意思
下一篇:湘靈鼓瑟是什么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