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衡四愁是什么意思
【典源】《文選·張衡〈四愁詩〉并序》:“張衡不樂久處機密,陽嘉中,出為河間相。時國王驕奢,不遵法度,又多豪右兼并之家。……時天下漸弊,郁郁不得志,為四愁詩。屈原以美人為君子,以珍寶為仁義,以水深雪雰為小人,思以道術相報,貽于時君,而懼讒邪不得以通。其辭曰:‘一思曰,我所思兮在太山,欲往從之梁父艱。側身東望涕沾翰。美人贈我金錯刀,何以報之英瓊瑤。路遠莫致倚逍遙,何為懷憂心煩勞。二思曰,我所思兮在桂林,欲往從之湘水深。側身南望涕沾襟。美人贈我金瑯玕,何以報之雙玉盤。路遠莫致倚惆悵,何為懷憂心煩傷。三思曰,我所思兮在漢陽,欲往從之隴阪長。側身西望涕沾裳。美人贈我貂襜褕,何以報之明月珠。路遠莫致倚踟躕,何為懷憂心煩紆。四思曰,我所思兮在雁門,欲往從之雪紛紛。側身北望涕沾巾。美人贈我錦繡段,何以報之青玉案。路遠莫致倚增嘆,何為懷憂心煩惋。’”
【今譯】 張衡 (字平子) 為后漢著名的文學家和科學家。據此詩前他人所作序中說,張衡不愿意久在中央樞密為官,陽嘉年間,出任河間王相。當時河間王驕橫奢侈,不遵法度,地方上豪家大族任意兼并百姓。張衡見天下漸漸混亂,郁郁不得志,即作《四愁詩》,抒發自己的郁悶。詩中模仿屈原,以“美人”比喻君子,以“珍寶”比喻仁義,以“山艱、水深、雪紛”等比喻奸邪小人,想以此婉轉地打動君王。
【釋義】 后以此典感慨人不得志,心中憂悶; 或用以表示親友間互相贈答饋物。
【典形】 寶刀贈、報珠、錯刀贈、貂襜褕、金錯贈、金刀繡段、錦繡段、明珠青玉、平子多愁、平子四愁、青案、青玉案、四愁、繡段詒、玉案、贈瑯玕、張衡愁、四愁詩、錯刀留遠客、珠璣兼繡段、美人錯刀投、七字當瓊漿、報君無玉案、酬錦段、錦繡贈、四愁人、錦段、遺四愁、寄瑯玕。
【示例】
〔寶刀贈〕 唐·孫逖《和崔司馬登稱心山寺》:“常聞寶刀贈,今日奉璚琚。”
〔報珠〕 唐·杜甫 《寄韋有夏郎中》:“飲子頻通汗,懷君想報珠。”
〔錯刀贈〕 宋·范成大《贛州明府楊同年挽歌詞》之二:“未報錯刀贈,驚傳丹旐回。”
〔貂襜褕〕 宋·陳與義《次韻張矩臣迪功見示》:“執此以贈君,意重貂襜褕。”
〔金錯贈〕 清·王士禛《和施遇山喜梅耦長至》:“翻憐金錯贈,十載托殷勤。”
〔金刀繡段〕 宋·楊萬里《謝胡子遠郎中惠墨》:“安得玉案雙鳴珰,金刀繡段底物償。”
〔錦繡段〕 唐·李白《張相公出鎮荊州》:“慚君錦繡段,贈我慰相思。”
〔明珠青玉〕 唐·韓愈 《鄭群贈簟》:“明珠青玉不足報,贈子相好無時衰。”
〔平子多愁〕 唐·盧照鄰《樂府雜詩序》:“以少卿長別,起高唱于河梁; 平子多愁,寄遙情于壟阪。”
〔平子四愁〕 唐·崔峒《處州見鄭表新詩因以寄贈》:“平子四愁今莫比,休文八詠自同時。”
〔青案〕 宋·楊億《初秋屬疾》:“離愁盡日吟青案,蠲渴何人寄紫梨。”
〔青玉案〕 唐·皮日休《酬魯望見迎綠罽次韻》:“酬贈既無青玉案,纖華猶欠赤霜袍。”
〔四愁〕 宋·張炎《壺中天·養拙園夜飲》:“一笑難逢,四愁休賦,任我云邊宿。”
〔繡段詒〕 清·顧炎武《酬程工部先貞》:“器忝南金許,文承繡段詒。”
〔玉案〕 宋·蘇轍《次韻王薦推官見寄》:“玉案愧無酬錦繡,木瓜卻用報瓊瑰。”
〔贈瑯玕〕 清·王攄《中秋夜九咸招同公漪》:“美人愛客贈瑯玕,來暮歌謠境中起。”
〔張衡愁〕 唐·李商隱《自桂林奉使江陵途中感懷》:“張衡愁浩浩,沈約瘦愔愔。”
上一篇:張綱埋輪是什么意思
下一篇:張騫乘槎是什么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