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闕下車是什么意思
【典源】 漢·劉向 《列女傳》卷三:“(衛(wèi))靈公與夫人夜坐,聞車聲轔轔,至闕而止,過闕復(fù)有聲。公問夫人曰:‘知此謂誰?’夫人曰:‘此必蘧伯玉也。’公曰:‘何以知之?’夫人曰:‘妾聞禮下公門,式路馬,所以廣敬也。夫忠臣孝子,不為昭昭信節(jié),不為冥冥墮行。蘧伯玉衛(wèi)之賢大夫也,仁而有智,敬于事上,此其人必不以暗昧廢禮,是以知之。’公使視之,果伯玉也。”
【今譯】 春秋時(shí)衛(wèi)靈公與夫人夜坐,聽到外邊車聲轔轔,至宮門前車聲就止住,過了宮門車聲又響起。靈公問夫人道:“知道這是誰嗎?”夫人道:“這一定是蘧伯玉。”靈公道:“怎么知道是他?”夫人道:“我聽說禮儀規(guī)定,過公門下車,在路上扶軾致敬,都是為了尊敬之意。忠臣與孝子不因?yàn)轱@明而炫耀自己,也不因?yàn)樵诎抵卸艞壊傩小^静袷切l(wèi)國的賢大夫,仁義而明智,對上恭敬,此人必不因在夜晚就廢掉禮節(jié),因此知道。”靈公派人去看,果然是蘧伯玉。
【釋義】 后以此典指人仁義守禮。
【典形】 過陵下車、昏行不變、蘧車。
【示例】
〔過陵下車〕 清·顧炎武《僑居神烈山下》:“猶余伯玉當(dāng)年事,每過陵宮一下車。”
〔昏行不變〕 唐·李白《上安州李長史書》:“入暗室而無欺,屬昏行而不變。”
〔蘧車〕 南朝梁·何遜《早朝車中聽望》:“蘧車響北闕,鄭履入南宮。”
上一篇:載酒問字是什么意思
下一篇:邯鄲學(xué)步是什么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