獻可替否是什么意思
《左傳·昭公二十年》:戰國時,公元前522年,齊景公出行回到自己的田舍。宰相晏子在遄(chuan)臺恭候,而子猶則驅車前往遄臺迎景公。后景公對晏子說:“只有子猶對我和順?!标套诱f:“子猶對您僅僅是‘同’,而不是‘和’。”景公問“和”與“同”有何差異,晏子說:“和,猶如作羹,廚師使各種酌料相調,使人食之感到味道適當。君臣關系也是如此。君王所說‘可’中,也含‘不可’的成份,臣子進諫(獻)‘不可’,能使‘可’更加完善;君王所說的‘不可’中,也含有‘可’的成份,臣子進言‘可’,則能廢止‘不可’。因而才能使國家政治安定,民無爭斗之心。而子猶則不然,君王說‘可’,子猶也說‘可’;君王說‘否’,子猶也說‘否’。這就如同做羹不用其他佐料,而只以水調水,必將食而無味。君臣之間不可完全認‘同’,也就是這個道理。”否,不可。
引用義:向領導者提出建議,使之采用可行的方法而廢止不可行的方法。[例]獻可替否,這是廠長助理的重要責任之一。
上一篇:狡兔三窟是什么意思
下一篇:王熙鳳是什么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