祧的解釋|祧的意思|“祧”字的基本解釋
“祧”這個字在《說文解字》里就已有記載了。“祧”字在古書上一般解釋為“遠廟為祧”,也叫“遷廟”。什么是遷廟呢?中華民族是個具有濃厚的祖先崇拜意識的民族,講究慎終追遠,對死去的祖先要立廟祭祀。祭祖當然不可能凡祖先都祭,如果那樣的話,時間一長,需要祭祀的祖先就太多了。所以,對那些時間隔得較久遠的祖先,后人要將其神主遷入遠祖的廟里一起合祭,這樣專門供奉和祭祀遠祖神主的廟宇就是遷廟。因為要將神主遷移進來,所以叫“遷廟”。又因為是祭祀遠祖的廟宇,所以也稱為“遠廟”。“祧”字還有一種寫法,是一個廣字旁,里面加個“兆”,這跟“廟”字由廣字旁構成的道理是一樣的。“廣”在古代指依山崖建造的房屋,所以跟房屋有關的字很多都是用“廣”作義符。
那么,哪些祖先要請入祧中即遠廟中呢?這取決于祭祀者的社會地位。《禮記》中說,天子可以設立七座廟,即三座昭廟,三座穆廟,還有一座太祖廟。諸侯可以設立五座廟,即二昭二穆,再加太祖廟。大夫可以設立三座廟,即一昭一穆及一座太祖廟。士一級的人只能設立一座廟。普通百姓不能立廟,只能在家里設立祖先牌位。這是周代的祭祀制度。天子的太廟中祭祀七位祖先,即太祖(就是始祖)、高祖之祖、高祖之父、高祖、曾祖、祖及父。太祖廟居中,其他六位祖先的廟宇按先左后右的順序依次排列在太祖廟的兩邊。左邊的廟宇為昭,右邊的廟宇為穆。如果現任天子死了,其子繼位,那么剛死的這位天子的神主要供奉于太廟,原太廟中的高祖之祖的神主就要從太廟中遷出,放進遠廟中。諸侯除太祖外只祭祀自己的前四代祖先,大夫除太祖外只祭祀祖和父,士和普通百姓只祭祀先父,區別只在士可立廟,百姓則只能在家里設靈牌祭祀。至于始祖之廟,永世不能遷出,所以人們用“不祧之廟”、“不祧之宗”或“不祧之祖”比喻某一事業的創始人或永遠受到尊崇的人物。
“祧”有專門的管理人員,定期清掃粉刷。《周禮》中有名為“守祧”的官員,就是負責祧的有關事務的。守祧要把祖先的衣服收藏好,等祭祀的時候讓假扮祖先的人穿上祖先的衣服,接受子孫的祭祀。可以看出,對祧中的祖先,人們還是不敢怠慢。不過祧中的祖先與祭祀者畢竟關系已較疏遠,所以一年中祭祀的次數和規格比關系親近的祖先要略遜一籌。《漢書》中說,父親的廟每日祭祀一次,曾祖、高祖的廟每月祭祀一次,遠廟每季度祭祀一次,比祭祀其他祖先要少一些。
由于祧中的神主都是遷移來的,所以“祧”字引申出遷移的含義。《新唐書》中說:“已祧之主,不得復入太廟。”意思是說已經遷出的神主不能再遷回太廟。
“祧”為遠祖的廟,引申時就是泛指祖先的廟。
祖先崇拜意識的濃厚使得人們把傳宗接代看得非常重要,斷子絕孫是一個人一生中最大的不幸。祖先血脈的繼承主要體現在祖廟中后嗣按時祭祀,使祖先有祭品可吃,有美酒可飲。因此,繼承祖先、使血脈延續稱為“承祧”,又叫“祧續”。韓愈《順宗實錄三》中說:“付爾以承祧之重。”是說將傳宗接代的重任交給你。《聊齋志異》中有這樣的話:“且身已向暮,旦夕犯霧露,深以祧續為憂耳。”意思是說年紀大了,深為后嗣擔憂。
上一篇:祥的解釋|祥的意思|“祥”字的基本解釋
下一篇:簡的解釋|簡的意思|“簡”字的基本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