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的解釋|常的意思|“常”字的基本解釋
常是一個形聲字。下面的形旁巾,表示意義,說明它是用布料做的一塊方巾。上面的尚是聲旁。古人把衣裳分開來說,上衣叫衣,下衣叫裳。裳就是男女都穿的裙子。清代文字學家段玉裁的《說文解字注》指出,表示裙子的常、裳兩個字,后來裳行而常廢。他還說常字引申為經常字。他的意思是說,常原義是裙子,這個意義后來寫作裳,常字引申為經常的常。常也是古代一種旗幟的名字。《周禮》中有“日月為常,交龍為旗”的句子,就是說,繪著日月圖形的旗幟叫做常,繪著兩條龍的旗幟叫做旗。
常字作經常、時常講,與裙子、旗幟意義上沒有什么聯系,只是借用了這個字形。戰國時期作為道教經典的《列子》中有:“常生常化者,無時不生,無時不化。”常是經常,化是變化。全句的意思是萬物在不停地生長變化。《左傳》中說到春秋時趙盾執掌晉國的政權后,大力進行政治改革,新的政令法規完成以后,“使行諸晉國,以為常法”。意思是,讓新法令在晉國推行,作為經常的法則。《史記》在介紹陸賈這個人時說,陸賈是楚國人,以門客身份跟從漢高祖平定天下,是當時有名的辯論高手,“居左右,常使諸侯”。意思是,在高祖身邊,經常出使諸侯國。這里的常都是經常、時常的意思。
《論語》說到衛國的公孫朝問孔子的大弟子子貢:“孔子的學問是從哪里學來的?”子貢說:“夫子焉不學?而亦何常師之有?”意思是,我的老師何處不學?何必要有一定的老師,專門的傳授呢?《韓非子》的《五蠹》篇反映了作者的歷史觀,批判了崇拜古人、效法古人的錯誤,提出了“不期修古,不法常可”的觀點。這里的期是希望,修是學習,法是效法,常是永久。全句是說,不希望盲目地學習古代,不效法永恒之理。以上的常字都是表示一定、永久、永恒的意思。
常又引申為規律、準則。如《荀子》篇中說的“天行有常”,就是說自然界的運動變化有一定的規律。封建社會宣揚的人與人之間關系的準則叫三綱五常。三綱是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五常是父義、母慈、兄友、弟恭、子孝。也有說五常指儒家宣揚的常行不變的五項道德標準,即仁、義、禮、智、信。
《國語》中有“其察色也,不過墨丈尋常之間”的句子,意思是說,在一定距離之內才能察言觀色。這里的墨丈尋常都是古代的長度單位,五尺為墨,十尺為丈,八尺為尋,十六尺為常。尋、常連用作平常講,是后起的意義。杜甫的詩句有“酒債尋常行處有,人生七十古來稀”。杜甫晚年不得意,借酒澆愁,到處賒欠酒債是平常事。又有“吾觀鴟(chī)夷子,才略出尋常”的句子。鴟夷子是范蠡的化名。這句詩的意思是,我看范蠡這個人,他的才能要超出一般人。這里的常是平常、普通的意思。現在我們說常識、常態、習以為常、非常、反常都是這個意思。
《詩經·小雅》有《常棣》篇,相傳是周公為宴飲兄弟而作的樂曲。常棣也叫棠棣,是一種樹木。后來以常棣比喻兄弟友愛。
上一篇:幣的解釋|幣的意思|“幣”字的基本解釋
下一篇:帽的解釋|帽的意思|“帽”字的基本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