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嗷嗷待哺》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嗷嗷待哺:áo áo dài bǔ
詞源:《詩經·小雅·鴻雁》:“鴻雀于飛,哀鳴嗷嗷。維其哲人,謂我劬勞。維彼愚人,謂我宣驕。”
詞由:周宣王繼位后,把在周厲王專橫下流離失所的老百姓,安居下來。老百姓在田野里勞動著,聽到天上飛雁哀鳴的聲音,就勾引起他們以前到處流浪的情景。早先是流民時,也和現今天上的飛雁一樣,哀叫著,到處求食。那時,他們在廣野里流浪,好苦啊。老而無妻的鰥夫,老而無夫的寡婦,也象大雁這樣悲哀地叫著,沒有安身之處,肚里又餓得要命,比大雁還要使人哀憐。
詞義:雛鳥哀叫著,等待母鳥來喂食。嗷嗷:哀叫的聲音;待:等待;哺:喂食。形容饑餓得很急于求食的樣子,也比喻處境極為困難,亟待救濟、援助。亦作“嗷嗷待食”。
書證:《晚清文學叢鈔·中國現在記》第九回:“卑職母老子幼,一家八口,嗷嗷待哺。”清·秋瑾《致秋譽章書其五》:“況家中尚不致嗷嗷待食,亦無需吾哥焦灼家用。”蔡東藩《唐史演義》第五十五回: “可奈滿城無糧,嗷嗷待哺。”郭沫若《學生時代·創造十年續編》: “但他終竟去了,而且去得如象絕了交的一樣。文章盡可在別的刊物上發表, 對于嗷嗷待哺的創造社的幾種刊物卻一字也不肯飛來。”
上一篇:成語《喜怒哀樂》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下一篇:成語《囊括四海》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