慶的解釋|慶的意思|“慶”字的基本解釋
三千多年前商朝人就已經把慶字刻寫在甲骨上了。字形像一個人披著鹿皮手捧一顆心,意思是參加慶典以鹿皮作為賀禮誠心誠意來祝賀。到秦代小篆體象形性就不那么典形了。
許慎在《說文解字》里說:“慶,行賀人也。”又說:“吉祥以鹿皮為贄。”意思是說,慶這個字的含義是去祝賀別人。吉祥的典禮,是拿鹿皮作為禮物。
古人送賀禮為什么要用鹿皮呢?豬皮、羊皮、牛皮不也是可以嗎?豬、牛、羊這些動物在商朝那個時期或者比商朝更早的年代,中國的先民就已將這些動物作為家養的動物了,可以說經常宰殺作為祭祀祖先和神靈的“犧牲品”,但作為更隆重的盛典賀禮是否顯得還不夠厚重?所以古人參加慶典用鹿皮作為賀禮,以表示心誠和尊重。因為鹿這種動物在古人眼里是非常溫順吉祥的動物。“慶”字它所體現的含義都跟吉祥、高興、歡喜、祝福、勝利、歡呼、跳躍有關。
“慶新春”就是慶祝新的一年到來。家家戶戶張燈結彩、點蠟燭、貼春聯、包餃子、放鞭炮,這些活動最能體現“慶”字的含義了。
有一句不常用的成語叫“慶吊不行”。意思是,慶賀吊唁都不去,不與親朋往來。后來形容與親朋的關系疏遠,也可以說“慶吊不通”。這句成語出自《后漢書》,書中說:東漢末年河南穎州這個地方,有一位荀子的后代名叫荀爽,荀爽從小就愛讀書,在他十二歲時,就已能讀“春秋”和“論語”這些深奧的著作。他侍奉父母十分孝順。當時有個太尉名叫杜喬,稱贊荀爽可以作為別人學習的榜樣。從此他更加專心致志讀經書,不過問一切繁縟的習俗和禮節,鄰里周圍有什么紅白喜事也不去參加;朝廷有什么任命,也不理睬;這就是“慶吊不行”的原意。
“慶”字還用在人名上。兩千五百多年前魯莊公的弟弟慶父,是一個搞內亂的家伙。魯莊公死后,子般立為國君,慶父把子般殺害立閔公為國君,閔公立為國君不久后,慶父又把閔公殺死,事情敗露后,逃往莒國;齊國大夫仲孫湫去魯國吊唁問候,回來對齊國國君說:“不去慶父,魯難未已。”魯國用重金把慶父從莒國引渡回來,在回國途中慶父自知罪惡深重,自縊身死。后來就用“慶父不死,魯難未已”比喻不把制造內亂的罪魁禍首去掉,國家的災難就沒個完。這里“慶”字是人名,但在姓氏方面屬于復姓,有“慶師”、“慶忌”、“慶父”三個復姓。
“慶問”這個詞就是“慶賀通問”。三國時期的曹植在寫給他哥哥曹丕《求通親親表》里說:“愿陛下渾然垂詔,使諸國慶問,四節得展,以敘骨肉之歡恩,全怡怡之篤義。”大意是說:希望皇帝陛下,您下一道盛大的詔書通告天下,使各國互相慶賀問候,這樣,禮節法度就會得到發展,暢敘親戚骨肉之情,這些都有深厚美好的意義。眾所周知,曹丕當了皇帝之后,對其弟弟曹植的才能總是耿耿于懷,多加發難,使曹植舉步維艱,這個《求通親親表》也是對曹丕的一個勸告。
上一篇:帛的解釋|帛的意思|“帛”字的基本解釋
下一篇:廟的解釋|廟的意思|“廟”字的基本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