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道聽途說》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道聽途說:dào tīng tú shuō
詞源:《論語·陽貨》:“道聽而涂(途)說,德之棄也。”
詞由:有一次,孔子說道:“從道路上聽了沒有根據的話,就在道路上不負責任地到處傳播,這是不道德的。”盡管老夫子早就講了這番道理,但后來還是常常出現“道聽途說”的故事。例如《呂氏春秋·察傳》里記載了這樣一件事:宋國有個姓丁的人家,離井很遠,取水很不方便。于是,他們就在自家屋旁打了一眼井,這樣,相當于省出一個勞動力來,不料有人把“省出個勞力”的話,添枝加葉,隨意發揮,編造出“丁家打井挖出了一個人來”。而且,一傳十, 十傳百, 越傳越開, 越傳越不象話。后來, 連宋國的國君也聽說了, 便派人查問, 這才弄清了真相。
詞義: 路上聽得來的馬上就在路上傳說。今指沒有根據的傳聞。
書證: 《漢書·藝文志》:“小說家者流, 蓋出于稗官, 街談巷語、道聽途說者之所造也。” 唐·柳宗元《與劉禹錫論〈周易〉書》:“是見其道聽途說, 又何能知所謂《易》者也!”清·李汝珍《鏡花緣》第五十三回:“妹子道聽途說,不知是否? 尚求指示。”
上一篇:成語《逼上梁山》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下一篇:成語《采蘭贈藥》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