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洗垢求瘢》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洗垢求瘢:xǐ gòu qiú bān
詞源:漢·趙壹《刺世疾邪賦》:“所好則鉆皮出其毛羽,所惡則洗垢求其瘢痕。”
詞由:東漢末期,政局動蕩,社會黑暗,這時政權被望族豪強壟斷著。對這樣的腐朽政治,趙壹表示著極大的憤慨,于是寫了《刺世疾邪賦》,以發泄心中的不滿。他筆下的社會現實是:阿諛諂媚的現象日益熾烈起來。剛強正直的東西逐漸消失。那些專用舌頭舔權貴們屁股的無恥之徒,得到賞賜,可以乘著車子行走,而那些正派的賢達之士,卻受到冷落,只能徒步而行。壞家伙能夠顯要晉升,正直之士卻被排斥在外。說那些惡吏、群小們的卑劣行徑時,趙壹寫道:只要他們認為好的,就千方百計說其好,那怕是一張破爛了的皮子,他們也能從里邊長出美麗的羽毛;若是他們認為壞的,就想方設法找其毛病,洗而又洗,非找出一點瘡疤不可。
詞義:洗掉污垢了還要尋找瘢痕。垢:污垢;瘢:瘢痕。比喻故意挑剔他人的毛病。亦作“洗垢索瘢”。
書證:《新唐書·魏征傳》:“今之刑賞,或由喜怒,或出好惡。喜則矜刑于法中,怒則求罪于律外;好則鉆皮出羽,惡則洗垢索瘢。”
上一篇:成語《汗馬功勞》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下一篇:成語《津津有味》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