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庖丁解牛》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庖丁解牛:páo dīng jiě niú
詞源: 《莊子·養生主》:“庖丁為文惠君解牛, 手之所觸, 肩之所倚,足之所履, 膝之所踦, 砉然響然,奏刀騞然, 莫不中音。”
詞由: 戰國時候著名的思想家莊子, 在談到養生之道時講了個寓言故事:有個姓丁的廚師,有一次給魏國文惠君解一頭牛。只見他兩手抓住, 肩膀靠著, 一只腳踩住, 膝蓋抵著, 刀一下砉然一聲, 皮肉霍然分離開了。這一舉一動, 熟練而有序, 象奏樂那樣節拍分明, 因而得到了文惠君的嘖口稱贊。文惠君問丁廚師怎么會如此熟練的呢? 庖丁答道:“我開始宰牛, 只看到一只整體的牛。三年之后,看不到全牛了,十分熟悉了牛的肢體結構, 這樣,我能從牛體內的空隙處下刀, 一切也就無阻無當, 得心應手了。”
詞義: 丁廚師割解牛。庖丁: 廚師; 一說廚師名丁。解: 解剖、分割。比喻技術熟練,得心應手。書證:宋·蘇軾《文與可畫筼筜谷偃竹記》:“庖丁解牛者也,而養生者取之;輪遍斫輪者也,而讀書者與之。”清·龔自珍《明良論四》:“庖丁之解牛,伯牙之操琴,羿之發羽,僚之弄丸,古之所謂神技也。”
上一篇:成語《慶父不死,魯難未已》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下一篇:成語《當局者迷》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