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發揚蹈厲》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發揚蹈厲:fā yáng dǎo lì
詞源:《禮記·樂記》:“發揚蹈厲,大公之志也?!?/p>
詞由:傳說周初有個人,姓姜名尚,又名望,字子牙,號飛熊。早年曾修煉于昆侖山玉慮洞,后奉其師元始天尊之命下山,曾隱居于番溪,垂釣渭水。八十歲時為周文王訪得,拜為相,輔武王伐紂。他多謀善斷,富于政治策略,知人善用。進軍途中,約法數章,紀律嚴明,嚴禁欺凌百姓,取人財物。率師由西岐起兵,經過長期艱苦斗爭,終于滅紂興周。后來,人們創制了一種《武》樂,來象征太公輔佐武王伐紂時勇往直前的意志。這種《武》樂的舞蹈動作具有猛烈威武的特點。舞蹈時,要求精神奮發,手足齊動,踏地猛烈。
詞義:原指周初一種象征姜太公伐紂時英勇威武形象的舞蹈動作。蹈厲;用足猛烈踏地;蹈:亦作“踔”。形容意氣風發,斗志昂揚。亦作“發揚踔厲”。
書證:清·黃遵憲《西鄉星歌》:“人不能容此嵚崎磊落之身,天尚與之發揚蹈厲之精神。”魯迅《二心集·‘民族主義文學’的任務和運命》:“現在‘民族主義文學’的發揚踔厲,或慷慨悲歌的文章,便是正在盡著同一任務的?!?
上一篇:成語《臥薪嘗膽》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下一篇:成語《取義成仁》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