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一絲不茍》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一絲不茍:yī sī bù gǒu
詞源:清·吳敬梓《儒林外史》第四回:“上司訪知,見世叔一絲不茍,升遷就在指日。”
詞由:范進中舉以后,舉人張靜齋一反常態(tài),既送錢,又請客,還和他一起去拜見范進的老師湯知縣。湯知縣設(shè)宴招待他們。席間,有人給湯知縣送來五十斤牛肉。當時,宰殺耕牛是犯法的。貪污奸詐的湯知縣既想吃牛肉,又怕犯法,因此,便問張靜齋:“這事該如何處置?”張靜齋獻計說:“您可以借這件事為自己揚名。明天,您派人把那個送牛肉的人抓起來,打他幾十大板,讓他帶上大枷,將牛肉堆在枷上,拉到街上示眾;同時,再出一張告示,表示自己廉潔奉公,不受賄賂。誰敢膽大妄為,知法犯法,就將受到嚴厲制裁。這樣,如果上司訪察到這件事,一定認為您辦事認真仔細,一點也不馬虎,那么,您高升的日子就不遠了。”湯知縣聽了,連連點頭說:“此話有理!”
詞義:一點也不馬虎。茍:茍且,馬虎。形容辦事認真、仔細。
書證:徐遲《牡丹》:“她以一絲不茍的準確的戲劇程式表達了角色的豐富的心靈。”葉圣陶《倪煥之》:“女郎的步子該怎樣把兩腿交互著走路,拈著手帕的那只手該怎樣搭在腰間咯,眼光該怎樣傳送秋波咯,聲音該怎樣搖曳生姿咯,他們都一絲不茍地陳說著,監(jiān)督著。”老舍《牛天賜傳》:“怎樣抱娃娃,怎樣稱呼人,怎樣立著,太太一絲不茍的全教導下來。”
上一篇:成語《黑云壓城城欲摧》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下一篇:成語《一國三公》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