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鋌而走險》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鋌而走險:tǐng ér zǒu xiǎn
詞源:《左傳·文公十七年》:“又曰:‘鹿死不擇音 (蔭),小國之事大國也, 德則其人也’不德則其鹿也,鋌而走險, 急何能擇。”
詞由: 春秋時, 大國之間爭權奪利, 小國往往處在被欺負的地位。公元前610年, 晉靈公為了和楚莊王爭當諸侯之長, 在戶地會合諸侯。晉靈公見鄭穆公沒有來,便以為鄭國對晉國懷有二心。為此,鄭公子歸生寫信給晉國的執政者趙宣子,表明鄭國對晉國的態度。信中說:我們對晉國歷來是很尊敬的, 但仍不能使你們滿意。我們現在是畏首畏尾, 既怕楚國, 又怕晉國。一頭鹿在被人們追趕的時候, 是無暇選擇能夠庇護它的地方的。你們把我們逼急了, 我們也可能鋌而走險,要求楚國來保護, 或者傾全國之力, 在國境上等候晉國大軍的來臨。”
詞義: 原指鄭國因形勢緊急而采取冒險行動。鋌: 急走的樣子; 走險: 奔赴險處。形容無路可走時而采取冒險行動。
書證: 清·紀昀《閱微草堂筆記·如是我聞》:“一旦絕其衣食之源,羸弱者轉乎溝壑,姑勿具論;桀黠者鋌而走險, 君何以善其后耶?”清·吳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十五回:“碰了荒年, 也少不了這班人,不然, 鬧出那鋌而走險的, 更是不得了了。”郁達夫《海上通信》:“一人吐了, 二人就吐, 三人四人傳染過去, 鋌而走險, 急不能擇, 他們要吐的時候就不問是人頭人足, 如長江大河的直瀉下來。”
上一篇:成語《金城湯池》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下一篇:成語《門墻桃李》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