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脫穎而出》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脫穎而出:tuō yǐng ér chū
詞源: 《史記·平原君虞卿列傳》:“臣乃今日請處囊中耳。使遂蚤(早)得處囊中, 乃穎脫而出, 非特其未見而已。”
詞由: 戰國時代, 秦國兵困趙都邯鄲, 形勢十分危急。趙惠文王派相國平原君趙勝去楚國求救。趙勝接受任務后, 決定在三千門客中挑選二十個文武雙全的同行。他挑來挑去, 只挑了十九個。這時, 毛遂自我推薦,愿意同往。平原君覺得毛遂比較陌生, 便問:“先生在我這兒幾年了?”毛遂回答道:“三年了。”平原君說:“一個真正有才干的人, 就象口袋里的錐子, 錐尖兒一定會從口袋里刺出來。你來了三年了, 怎么還不見你有何本領?” 毛遂分辯說:“你的話有道理。可是,我從沒象錐子那樣放進過你的口袋呀! 要是你早把我放進口袋,那么錐尖兒早就刺出來了。”于是,平原君同意了毛遂的請求。在執行任務關鍵時刻,毛遂果然表現出了非凡的才能。
詞義:錐尖從布袋里刺出來。穎:尖頭。比喻人的才能全部顯露出來。
書證:清·曾樸《孽海花》第十三回:“潘尚書本是名流宗匠,文學斗士,這日得了總裁之命,夾袋中許多人物,可以脫穎而出,歡喜自不待言。”郭明倫、張重天《冀魯春秋》:“他們是想鉆這個空子,利用錯蹤復雜的地理條件和社會人事關系,利用我們鞭長莫及的弱點,脫穎而出,獨樹一幟。”秦牧《長街燈語》:“身居下層而有真正才能的人物,要脫穎而出,是要克服許多困難的。”
上一篇:成語《脅肩諂笑》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下一篇:成語《腹誹心謗》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