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雞蟲得失》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雞蟲得失:jī chóng dé shī
詞源:唐·杜甫《縛雞行》:“小奴縛雞向市賣,雞被縛急相喧爭。家中厭雞食蟲蟻,不知雞賣還遭烹。蟲雞于人何厚薄,吾叱奴人解其縛,雞蟲得失無了時,注目寒江倚山閣。”
詞由:公元776年,唐詩人杜甫,離開成都草堂, 再次來到夔州, 繼續他那“漂泊西南天地間”的生活。在夔州兩年的時間里, 他寫了許多著名的詩篇, 《縛雞行》就是其中的一首。杜甫家里養著雞, 雞常常啄蟲蟻吃, 他家中的人可憐蟲蟻而討厭雞吃蟲,就讓僮仆把雞捉起來,準備拿去賣掉, 杜甫看到雞被縛時那種掙扎樣子, 就喝令小僮將縛雞的繩子解開, 把雞放了。他想: 雞吃蟲子, 小僮同情小蟲; 可是雞給捉去賣了, 還不是要被殺掉嗎。人對雞和蟲, 何必厚此薄彼。可他繼而想: 雞蟲不能兩全, 不是蟲死, 便是雞烹, 你救它這一次, 并不能救它下一次。況且, 雞和蟲都是很小的東西, 實在犯不上為之操心。于是他很有感慨地寫道:“雞蟲得失無了時, 注目寒江倚山閣。”其意思:象雞吃蟲, 人縛雞這些小事情是經常發生的, 永遠沒有了結的時候,它們的得失無關要緊, 而自己應該想得更深更遠。
詞義: 象雞啄蟲、人縛雞那樣的是非得失問題。比喻事情不大,得失無關緊要。
書證: 宋、周紫芝《竹坡詞二·漁家傲》: “遇坎乘流隨分了, 雞蟲得失能多少。”《元曲選·馬致遠〈陳搏高臥〉 三》: “雞蟲得失何須計, 鵬鷃逍遙各自知。”蔡東藩·許廑父《民國通俗演義》第一二五回:在下卻說民國以來, 雞蟲得失, 蝸角爭持,鬧得天翻地覆, 日月無光, 要其旨歸, 大概不過爾爾, 雖一律作如是觀可也。”
上一篇:成語《鬼哭神號》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下一篇:成語《黔驢技窮》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