箕
“箕”是象形字。甲骨文像簸箕之形。金文的形體與甲骨文大體相同。小篆另加義符“竹”。隸變后楷書寫作“箕”。
《說文·箕部》:“箕,簸也。從竹;,象形,下其也。凡箕之屬皆從箕。”(箕,簸箕。從竹;
,像簸箕之形;下面的是它的墊座。大凡箕的部屬都從箕。)
“箕”的本義為簸箕,是竹子編的揚米去糠的器具,前為敞口有舌,后有半圓之幫可持。
古人席地而坐,伸開兩腿坐著,形狀如簸箕,此為“箕踞”,是不雅、不禮貌的一種坐姿。如《史記·荊軻列傳》:“(荊)軻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罵。”意思是,荊軻自己知道事情不能成功了,倚在柱子上大笑,伸開兩腿坐在地上破口大罵。
上一篇:《籠》字義,《籠》字的字形演變,小篆隸書楷書寫法《籠》
下一篇:《絕》字義,《絕》字的字形演變,小篆隸書楷書寫法《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