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退避三舍》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退避三舍:tuì bì sān shè
詞源:《左傳·僖公二十三年》:“若以君之靈,得反晉國,晉、楚治兵,遇于中原,其避君三舍。若不獲命,其左執(zhí)鞭弭,右屬櫜鞬,以與君周旋?!?/p>
詞由:春秋時代晉獻(xiàn)公有五個兒子,由于他寵愛驪姬,便打算立驪姬之子奚安為太子。但是他早已立了申生為太子,一時不好更改。為此,驪姬便陰謀害死了申生。申生死后,驪姬又想陷害重耳,重耳因此外逃。重耳在外流亡了十九年。公元前六三七年逃往楚國,楚莊王以待諸侯之禮待他。重耳在楚國,與莊王相處得很好。有一天,楚莊王問重耳:“要是你回去做了晉國的國君,用什么來報答我呢?”重耳說:“我如果托你的福做了晉國國君,那么將來晉楚之間假使發(fā)生戰(zhàn)爭,在戰(zhàn)場相遇, 我就后退九十里?!焙髞碇囟貒隽藝柗Q晉文公。不久, 楚國侵犯宋國, 晉國應(yīng)宋國的請求, 與楚國交戰(zhàn)。當(dāng)晉楚兩軍相遇時, 重耳就命令他的軍隊后退九十里, 以踐前言。晉軍后退九十里至城濮,這時楚軍仍然追擊不放,于是發(fā)生了一場大戰(zhàn)。結(jié)果晉軍大敗楚軍。
詞義: 主動退讓九十里。舍: 古時行軍計程以三十里為一舍。比喻退讓, 有自愧不如之意。
書證: 明·吳敬梓《儒林外史》第十回:“兩公子將此書略翻了幾頁, 稱贊道:‘賢侄少年如此大才, 我等俱要退避三舍矣。’”清·吳趼人 《二十年目睹之怪現(xiàn)狀》第四十二回:“我說姊姊不過, 只得退避三舍了。”楊沫《青春之歌》:“沒有吳教授時, 王鴻教授是一個活躍人物, 他常常是高聲談笑,慷慨發(fā)言,可是一碰到嘴巴不閑的吳教授, 他卻要退避三舍, 再也輪不到他?!泵┒堋队浹揪罚骸澳莻€長方形的黑洞以及雄峙兩旁的雞鴨棚和廁所, 竟也把那還有三分傻氣的劉嚇得退避三舍,……”
上一篇:成語《進(jìn)退兩難》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下一篇:成語《逾墻鉆穴》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