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負隅頑抗》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負隅頑抗:fù yú wán kàng
詞源: 《孟子·盡心下》:“晉人有馮婦者, 善搏虎, 卒為善士。則之野有眾逐虎, 虎負隅, 莫之敢櫻。望見馮婦, 趨而迎之。”
詞由: 春秋戰國時, 有一年齊國又遇到了荒年。有個叫陳臻的人對孟子說:“老百姓現在都這樣說: 先生您定會向主上請求, 按照以前的老規矩, 打開棠邑的糧倉, 賑濟難民的 “我看根據眼下的形勢, 先生恐怕未必肯再為民請命了。”孟子回答說:“如果再去請求, 那我就充當了馮婦的角色。”接著他講了馮婦搏虎的故事, 來表明自己的態度。從前晉國有個人名叫馮婦, 能赤手空拳捉住老虎。后來他領悟了道理改了行, 竟然成了行善的士人。有一天, 馮婦到野外去, 看見許多人在逮老虎。那虎跳在山凹里, 伏著不動, 那些人都不敢上去惹它。正在無法可想時, 遠遠看見馮婦來了。許多人就跑上去迎接, 要求馮婦替他們提虎。這時, 馮婦忘卻了自己已經改行為善了, 一時舊技發癢,竟揮拳伸臂地跳下車來替他們捉虎。那些人是又高興, 又感激, 但是那些行善之士卻都在譏笑馮婦。詞義:憑借險阻,頑固抵抗。負:依靠:隅:山勢彎曲險阻的地方。現多形容敵人抗拒投降。
書證:徐海東《奠基禮》:“最后片無峰逃到鎮東頭的小寨里,指揮著一個多營負隅頑抗,死不投降。”徐遲《哥德巴赫猜想》:“狡猾多變的資產階級不得不負隅頑抗,作垂死掙扎。”陳殘云《山谷風煙》:“現在,她知道自己的處境越來越不妙,負隅頑抗。”
上一篇:成語《談何容易》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下一篇:成語《貧賤驕人》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