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行尸走肉》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行尸走肉:xíng shī zǒu ròu
詞源: 晉·王嘉《拾遺記·后漢》卷六: “門徒悅其勤學,更以凈衣易之。非圣之言不視。臨終誡曰:‘夫人好學,雖死若存;不學者雖存,謂之行尸走肉耳。’”
詞由:后漢時有個叫任末的人,十分好學。他的學習沒有固定的老師,只要是有學問的,他都去請教。他經(jīng)常說:“一個人不學習,怎么可以有所成就呢?”他學習非常刻苦、勤奮。有時到了山林之下,一有所學,就削木當筆,把樹汁當墨;有時看書有所得,就寫在衣服上,以免忘掉。他的學生對他這樣好學都非常敬佩,也就經(jīng)常要拿干凈衣服給他換。臨死之前,他告誡說:“一個好學的人,就是死了也象活在世上;而不好學的人,就是活著,也不過是能走動的尸體罷了。”
詞義:走動的尸體、活動的肉體,意即活死人。行尸:走動的尸體;走肉:能活動而沒有靈魂的軀殼。比喻徒有人的形體,庸碌無能、無所作為、沒有生活理想的人。或比喻精神貧乏,徒有形體的反動分子。亦作“行尸走肉”。
書證:清·王夫之《讀通鑒論·漢成帝六》:“張禹之初,與王根異也,猶有生人之氣也;慮及子孫而行尸走肉,遂禍人之宗社,冒萬世之羞。”鄒容《革命軍》第四章:“夫語人有二父而不怒,奪人之家產(chǎn)而不爭,是其人不行尸走肉,即僵尸殘骸。”李六如《六十年的變遷》第七章二:“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難道你我就沒有責任嗎?都象你這樣,那中國四萬萬人,就等于四萬萬行尸走肉啦。”峻青《不盡巨濤滾滾來》:“在他們心目中,任何貌似強大的侵略者,都只不過是一群徒有其表的行尸走肉而已。”郭澄清《大刀記》第五章:“在這種情況下,那個出賣靈魂者,只能做為一個行尸走肉繼續(xù)存在于世而已。”清·昭梿《嘯亭雜錄續(xù)錄·劉文恪》:“此等行屍走肉,亦復相啖我金耶?”
上一篇:成語《行云流水》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下一篇:成語《行百里者半九十》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