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知難而退》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知難而退:zhī nán ér tuì
詞源: 《左傳·宣公十二年》:“見可而進, 知難而退, 軍之善政也。”
詞由: 春秋時期, 晉、楚兩個國家互相爭霸, 不斷發動戰爭, 弄得附屬于他們的一些小國、弱國往往無所適從。其中有一個叫鄭國, 出于無奈, 不得不一會兒依附楚, 一會又投靠晉。公元前五九七年春, 楚國國王親率大軍進攻依附于晉的鄭國,將鄭國的都城包圍了, 鄭國求晉國救援不得, 只得投降了楚國。后來, 晉侯得知楚王攻鄭的消息,即刻派荀林父、士會等率領軍隊前去援鄭。他們剛到黃河, 得息鄭國已被逼與楚國訂立盟約了, 這時,荀林父準備撤兵回去, 便征求了士會等人的意見。士會說道:“用兵打仗, 看到可以取勝時就堅決進攻,明知有困難, 沒有多少勝利的希望, 就應該退回去。這是治軍的正確方法。”可先縠這個人不同意不戰而走, 并且擅自領兵出擊, 荀林父阻攔不力, 也被迫催動兵馬跟著進擊了。結果, 晉軍被楚軍打得一敗涂地。
詞義: 知道取勝有困難, 就主動后退、不蠻干。原指作戰要隨機應變,不使造成無謂的損失。后指遇到困難畏縮不前, 失去克服困難的信心。
書證: 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第三十一回:“你看這群賊, 要果然得著這位姑娘些底細, 就此時認些晦氣走了, 倒也未嘗不是知難而退。”老舍《四世同堂》四十:“他本想抓住老二,給老二兩句極難聽的話,自然,他希望, 別人也就‘知難而退’了。”劉白羽《戰斗的幸福》:“誰知他們在河邊測了測水位, 卻知難而退, 倒轉車身回去了。”
上一篇:成語《盲人摸象》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下一篇:成語《矯枉過正》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