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忍辱負重》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忍辱負重:rěn rǔ fù zhòng
詞源:《三國志·吳志·陸遜傳》:“國家所以屈諸君使相承望者,以仆有尺寸可稱,能忍辱負重故也。”
詞由:公元221年,劉備為了從東吳奪回荊州,為自己的結拜兄弟關羽報仇,親率大軍進攻東吳。孫權任命年輕有為的陸遜為大都督,統領五萬人前往迎敵。當時,陸遜由于年輕,資歷較淺,威望也不很高。而同他一起前往迎敵的將領,卻有不少是久經沙場的老將,有的還是公室貴戚。他們大多看不起陸遜,也不肯聽從陸遜的命令。陸遜為此十分焦急。為了申明軍紀, 他把眾將召集起來, 非常嚴肅地對他們說:“我雖然是一個書生, 但主上任命我為大都督,統管全國的軍隊,我就不能有負重托。國家之所以委屈諸位將軍, 使你們屈尊于我之下, 是因為我還有一點為人稱道的才能, 能夠忍受屈辱、承擔重任的緣故。現在,每個人都要各負其責,依令行事, 違者將按軍法從事, 請大家注意。”眾將聽了雖心中不服,但行動上卻不敢有任何反對的表示。后來, 陸遜采用驕兵之計, 并利用火攻, 在彝陵一帶大敗劉備,為國家立了大功, 東吳的將領們才真正佩服陸遜的才能。
詞義: 忍受一切屈辱, 承擔重大責任。一般指為了完成艱巨的任務,忍受暫時的恥辱。
書證: 清·吳趼人 《痛史》 第十九回:“胡仇嘆道:‘忍辱負重。鄭兄,真不可及!’”魯迅《準風月談·踢》:“我們也真是善于‘忍辱負重’ 的人民, 只要不‘落浦’, 就大抵用一句滑稽化的話道: ‘吃了一只外國火腿’,一笑了之。”
上一篇:成語《心灰意懶》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下一篇:成語《忠言逆耳》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