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尺有所短,寸有所長》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尺有所短,寸有所長:chǐ yǒu suǒ duǎn , cùn yǒu suǒ cháng
詞源:戰(zhàn)國·楚·屈原《卜居》:“詹尹乃釋策而謝曰:‘夫尺有所短,寸有所長,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數(shù)有所不逮,神有所不通;用君之心,行君之意。龜策誠不能知事。’”詞由:屈原被流放了,思想上總有一個問題想不通:自己竭智盡忠,報效國家,可結(jié)果是被驅(qū)逐出朝廷。他就去拜見太卜鄭詹尹,說:“我有一個疑問,請先生替我解答一下。”鄭詹尹拿起策條在龜板上拂著,說:“你要解決什么事?”屈原就圍繞盡忠反受流放之罪,一連提了十八個問題。鄭詹尹放下策條辭謝他說:“尺長于寸,然而仍是不足,顯得短了;寸短于尺,然而還較寬余,寸又顯得長了。物多仍覺不足,天地是平坦了,但天也有傾斜、地也有不平。聰明的人也有不明智的時候,氣數(shù)也有不順的時刻,神靈也有辦事不通達的。你就用你的一片忠心做報效國家的事吧。龜策也確實不能解決你的問題。”
詞義:尺比寸長,但用來量比尺長的東西,就顯得短了;寸比尺短,但用來量比寸短的東西,就顯得長了。比喻人和事物各有長處和短處,不能一概而論。亦簡作“尺短寸長”。
書證:《史記·白起王翦列傳》贊:“鄙語云:‘尺有所短,寸有所長,……彼各有所短也。”姚雪垠《李自成》第二卷第四十八章》:“但古人云:‘尺有所短,寸有所長。’我們只要盡忠輔佑闖王,總還是有可用之處。”宋·衛(wèi)宗武《李黃山乙藁序》:“然昔之能詩者蕃矣,多莫得全美何哉?尺短寸長,要不容強齊耳。”
上一篇:成語《尸位素餐》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下一篇:成語《尾大不掉》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