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動輒得咎》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動輒得咎:dòng zhé dé jiù
詞源: 唐·韓愈《進學解》:“跋前躓(zhi) 后, 動輒得咎。”
詞由: 唐代古文運動的倡導者韓愈, 三歲時死了父親, 由堂嫂鄭氏撫育長大。他二十四歲時考中進士,踏上仕途。他發言直率,無所畏避。后來他升任監察御史。當時長安,皇帝經常派宦官采買民間貨物, 這叫“宮市”。他們付價很少,甚至肆意掠奪。韓愈上書力陳宮市之弊,結果,德宗皇帝罷了韓愈的御史,貶為陰山(今廣東陰山)縣令。唐憲宗元和初年,他升任河南令和員外郎,但不久又因上疏議論華州刺史處理案件不公一事,被朝廷貶為國子博士。由于韓愈屢遭貶逐,心里非常憤懣,于是寫了一篇《進學解》。文章勉勵生員(即太學生)不要荒廢學業,有了真才實學,就不怕沒人賞識和提拔。他的看法成了生員的笑料。有人說:“先生文才蓋世,堅持正義,那為什么往往獲罪,常常弄得進退兩難呢?”韓愈說:“我雖然動輒得咎,但還能乘馬而行,安坐而食,這不是很幸運嗎?”顯然,他的話曲折地抒發了自己遭貶斥、不被重用的牢騷。
詞義:一舉一動往往獲罪或受到指責。輒:總是、就。咎:過失、罪責。
書證:清·李汝珍《鏡花緣》第七十八回:“小廝因動輒得咎,只得說道:‘請問主人:前引也不好,后隨也不好,并行也不好,究竟怎樣才好呢?’”丁玲《生活·創作·修養》:“但這些東西就會為無產階級所不許可,就會受到立場與方法不合的指謫,假如我們不在這里下功夫,我們即使有很高的技術,也很容易在取材上,在人物表現上動輒得咎。”
上一篇:成語《功德無量》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下一篇:成語《勢如破竹》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