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充類至盡》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充類至盡:chōng lèi zhī jìn
詞源: 《孟子·萬章下》:“曰:‘今之諸侯, 取之于民也, 猶御也。茍善其禮際矣, 斯君子受之。敢問何說也?’曰:‘子以為有王者作, 將比今之諸侯而誅之乎? 其教之不改而后誅之乎? 夫謂非其有而取之者, 盜也。充類至義之盡也?!?/p>
詞由:有一次,孟子的學生萬章向他請教如何交際。萬章問他,有一個人把搶劫來的財物作為禮物送來,是受呢還是不受?孟子說,不可以受。萬章又問:“現在的諸侯,他們的財物實際上和從老百姓那里搶來的差不多,為什么他們送的東西,就可以受呢?”孟子說:“假如有一個圣明君主來興邦治國,對你所說的這樣的諸侯,是統統殺掉呢,還是先教育他,他不改再殺掉呢?什么叫做盜呢?所謂盜,并不是把人家所有的東西都拿了來。按照這個說法來推理,就要看他對于義,是不是完全沒有了。強盜搶劫人家的,要看他搶劫的程度,那么看一個人也要看他身上的義究竟有多少?!?/p>
詞義:孟子反對他的學生萬章把諸侯取之于民和盜等同起來,認為這是把事理類推到了極限。充類:推究同類事理,至盡:到了極限的地步。指引伸其意思到了極端。朱熹注:“其謂非有而取為盜者,乃推其類,至于義之至精至密之處而極言之耳?!币嘧鳌俺漕愐员M”。
書證:清·葉廷琯《鷗陂漁話·楊碩甫事陸顧二公論辨》:“使高士處此雖當,而尚有幾微之未盡善,則公當直指其非,或充類至盡,以見吾儒至精微處,非二氏所及,示后學以正大之軌,不得謂之刻也?!鼻濉ぷT獻《復堂詞錄序》:“觸類以感,充類以盡?!?
上一篇:成語《借箸代籌》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下一篇:成語《兵不血刃》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