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鐘鳴漏盡》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鐘鳴漏盡:zhōng míng lòu jìn
詞源:漢·崔寔《政論》:“鐘鳴漏盡,洛陽城中,不得有行者。”《三國志·魏志·田豫傳》:“豫書答曰》:‘年過七十,而以居位,譬猶鐘鳴漏盡,而夜行不休,是罪人也。’”
詞由:三國時魏國有個漁陽(今河北密云縣)人叫田豫,他應征作了衛尉小官,掌管門衛工作。他因為年老力弱,多次請求朝庭免了他的差使,可太傅司馬宣王高高在上,一直以為田豫還是個壯漢,因此不予批準。田豫沒法,只得再次上書據實告訴司馬懿:“我年逾古稀,七十多歲了,現在還執掌門衛,這就象計時的漏刻將要盡,報時的鐘聲已響過;又象夜晚趕長路,實在無能為力了。”經過這一回的敘說,總算被同意了。
詞義:晨鐘敲響了,滴漏將盡了。漏,古時計時器,以銅壺盛水,底部留小孔,壺中立箭頭,上刻度數,壺水不斷漏滴,箭上刻度以次顯露。亦名漏刻、漏壺。比喻到了暮年,不中用了。亦作“漏盡鐘鳴”。
書證: 北齊·魏收 《魏書·游明根傳》:“臣桑榆之年,鐘鳴漏盡。”清·曾樸《孽海花》第四回:“直到漏盡鐘鳴, 方始酒闌人散。”
上一篇:成語《鉏麑觸槐》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下一篇:成語《銷聲匿跡》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